首頁 > 汽車頻道 > 正文
“車能路雲”加速融合 超14萬億元市場浮現
2024-01-26 11:28:52來源:經濟參考報責編:鄭思雯

  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使得汽車、能源、信息、交通産業進入深度融合階段。近期政策的密集發佈表明,新能源汽車正在從“單兵突進”發展到“多業協同”,“車能路雲”産業融合生態加速建立。相關研究機構報告指出,2030年“車路雲一體化”相關市場規模將超14萬億元。

  “車路雲一體化”展開試點 智慧網聯汽車迎新機遇

  工信部等五部門日前聯合發佈《關於開展智慧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宣佈將從2024年至2026年開展“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業內人士表示,此次試點重點聚焦和解決行業發展難點痛點,為我國智慧網聯汽車産業與信息技術、能源、交通管理等多領域深度融合發展帶來了歷史性的戰略契機。

  《通知》總體目標是建成一批架構相同、標準統一、業務互通、安全可靠的城市級應用試點項目。本次試點將以城市為主體自願申報,並從9個方面明確具體任務。比如,在建設智慧化路側基礎設施方面,將實現試點區域5G通信網絡全覆蓋,部署LTE-V2X直連通信路側單元(RSU)等在內的C-V2X基礎設施。同時,分類施策逐步提升車端聯網率,試點運行車輛100%安裝C-V2X車載終端和車輛數字身份證書載體;鼓勵對城市公交車、公務車、計程車等公共領域存量車進行C-V2X車載終端搭載改造,新車車載終端搭載率達50%;支持車載終端與城市級平臺互聯互通。

  我國智慧網聯汽車經過多年探索發展,形成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但也面臨著不少行業痛點。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在智慧網聯汽車發展上,車路協同還不夠充分,“過去有一些傳統思路,就是希望把車端打造為全能的,所有問題都希望通過車端來解決,中國提出實施車路雲協同發展思路,該由車端解決的問題通過車端解決,該由路端解決的問題由路端解決,該由雲端解決的問題由雲端來解決。”

  相較于單車智慧技術路線,“車路雲一體化”可實現車輛行駛和交通運行安全、效率等性能綜合提升,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智慧網聯汽車發展方向。2023年7月,《國家車聯網産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智慧網聯汽車)(2023版)》發佈,提出要以智慧網聯汽車為核心載體和應用載體,牽引“車-路-雲”協同發展;11月,《關於開展智慧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的通知》發佈;12月《自動駕駛汽車運輸安全服務指南(試行)》印發,推進汽車智慧網聯的政策組合正在快速搭建,為高級別自動駕駛規模化、商業化應用提供有力支撐。

  “車網互動”加強 新能源汽車將成“移動充電寶”

  在汽車與“路網”“雲網”加快融合發展的同時,汽車與能源網的深度融合也在提速。1月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於加強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融合互動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向社會發佈。業內專家認為,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融合互動(下稱“車網互動”)將支撐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構建,並促進新能源汽車産業高品質發展。

  《實施意見》指出,新能源汽車通過充換電設施與供電網絡相連,構建新能源汽車與供電網絡的信息流、能量流雙向互動體系,可有效發揮動力電池作為可控負荷或移動儲能的靈活性調節能力,為新型電力系統高效經濟運行提供重要支撐。車網互動主要包括智慧有序充電、雙向充放電等形式,可參與削峰填谷、虛擬電廠、聚合交易等應用場景。

  業內專家表示,新能源汽車不僅僅有運輸的功能,還是一種儲能的工具。“過去電網只能通過充電設施給電動汽車充電,利用不了電動汽車移動儲能的功能。”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説,車網互動可以實現兩頭受益,“我國現在的存量電動汽車已經達到2000多萬輛,可以在用電高峰期給電網供電。因此電動汽車就相當於移動的虛擬電廠,為電網增加了能夠參與調節的移動電源,豐富了電網調節能力;另一方面,車主將電動汽車裏的電通過充電樁賣給電網,也可以獲得經濟效益。”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新能源汽車作為一個裝載電池的智慧化産品,儲能是其很重要的功能和發展方向。車網互動對電網的平穩發展,對我國能源結構的低碳轉型和雙碳目標的實現將有很大促進作用。“10年後,我國存量新能源汽車的規模可能達到幾億輛,其儲能價值將進一步增大。”

  《實施意見》要求,充分發揮新能源汽車在電化學儲能體系中的重要作用,鞏固和擴大新能源汽車發展優勢,支撐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構建。《實施意見》還指出,要大力培育車網融合互動新型産業生態,有力支撐高品質充電基礎設施體系構建和新能源汽車産業高品質發展。

  張永偉表示,車網互動有利於我國新能源産業的發展。“光伏、風能等新能源發電的波動性比較大,電網直接消納的難度比較大。車網互動發展起來後,電動汽車可以使用新能源發的電,成為新能源的儲能單元,對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將很有幫助。”

  《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我國車網互動技術標準體系初步建成,充電峰谷電價機制全面實施並持續優化,市場機制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加大力度開展車網互動試點示範,力爭參與試點示範的城市2025年全年充電電量60%以上集中在低谷時段、私人充電樁充電電量80%以上集中在低谷時段,新能源汽車作為移動式電化學儲能資源的潛力通過試點示範得到初步驗證。

  “一般來説,晚上10點到早晨6點屬於低谷時段,在低谷時段給電動汽車充電,能夠有效消納電網的電力。”崔東樹説,“我認為,低谷時段的智慧有序充電是比較容易實現的,然後再逐步推進電動汽車的反送電,最終實現車網互動。”

  産業融合業務互通 孕育新型商業模式

  早在2023年11月,工信部等四部門聯合發佈的《關於開展智慧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的通知》進一步明確,對經過試點實證的自動駕駛和“車能路雲”融合的先進技術和産品、可行方案、創新機制,支持推廣應用。而近期發佈的《通知》《實施意見》則將進一步推動“車能路雲”融合商業化落地。

  浙江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車安全研究員薛強對記者表示,規模化示範應用的開展,標誌著智慧網聯汽車從封閉園區、封閉道路示範和測試階段,正式邁向實際道路指定區域的試點應用階段,“我們距離建設全域大規模智慧交通、智慧道路、智慧城市的目標又邁進了一步。”

  蘑菇車聯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朱磊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本次試點明確建設智慧化路側基礎設施,是我國在智慧網聯汽車産業領域的又一項歷史性創新。他認為,通過各項先進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路側設施的高度智慧化和聯網化改造,實現了車路協同的高效運行環境,將推動智慧交通産業升級,奠定數字城市建設與未來出行方式變革的基石。

  此外,業內人士認為,《通知》要求明確“車路雲一體化”試點的商業化運營主體,探索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運營模式,支持新型商業模式探索,這對激發市場活力,促進産業鏈上下游協同和新型商業模式的孕育至關重要。

  “試點內容明確鼓勵在多元場景中實現大規模示範應用,這意味著企業可大展拳腳,投入研發更先進的自動駕駛技術和全方位的車路雲一體化解決方案。”朱磊認為,依託我國在5G通信、北斗導航定位、大數據分析及雲計算等技術領域的實力,相關企業不僅能夠積極創新智慧駕駛的核心演算法和軟硬體集成技術,更有機會深度參與構建集車輛、道路設施、雲端計算于一體的智慧化交通體系,率先實現技術革新和模式轉型。

  隨著“車路雲一體化”試點落地,智慧網聯汽車産業的市場增長空間有望大大拓寬。根據賽迪前瞻産業研究院報告《數據驅動時代 “車路雲一體化”加速自動駕駛商業化進程》,2022年中國智慧網聯車市場規模近6000億元,2030年有望突破5萬億元,“車路雲一體化”相關市場規模超14萬億元。

  在“車網互動”方面,《實施意見》明確,鼓勵針對居民個人樁等負荷可引導性強的充電設施制定獨立的峰谷分時電價政策,並圍繞居民充電負荷與居民生活負荷建立差異化的價格體系,力爭2025年底前實現居民充電峰谷分時電價全面應用,進一步激發各類充換電設施靈活調節潛力。研究探索新能源汽車和充換電場站對電網放電的價格機制。

  崔東樹相信,隨著後續出臺居民充電峰谷分時電價政策,低谷電價足夠便宜,“車網互動”能夠成功大規模推廣。

  在推進“車網互動”的過程中,充電樁的改造也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目前的充電樁僅有單向充電功能,不能實現雙向充放電。《實施意見》要求,大力推廣智慧有序充電設施,原則上新建充電樁統一採用智慧有序充電樁,按需推動既有充電樁的智慧化改造。

  “今後需加強智慧充電樁建設,晚上10點之後由智慧充電樁自動為電動汽車充電。因此,智慧私人充電樁的普及是車網互動的一個關鍵因素。技術上並不存在太大的問題。此外,電動汽車也要進行相應的改進,需有效強化車輛的反送電功能。”崔東樹説。

  《實施意見》明確,初步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魯、川渝等條件相對成熟的地區開展車網互動規模化試點示範,力爭2025年底前建成5個以上示範城市以及50個以上雙向充放電示範項目。(李唐寧 余蕊)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