駛過2024年,汽車市場在向新向智的道路上留下許多“新標記”:
造車新勢力不斷加入,新能源汽車年産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連續數月逾50%;基礎設施加速完善,全國充電樁總量超1000萬台;車企競爭“卷”出新高度……
今年,汽車市場給你留下的最深刻印像是什麼?新能源汽車“火了”背後的原因有哪些?未來你對車市有哪些新期待?編輯部對話多名負責這一領域報道的新華社記者,與你一起回顧在變革中前行的車市。
編輯部:如果用一個詞或一句話形容對2024年車市的印象,你的答案是什麼?
新華社記者高亢:我的直觀感受是“顛覆”。今年,傳統燃油車的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7月份,我國新能源乘用車月銷量首次超過燃油車,並連續多月保持超越,這意味著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認可度持續提升。在各大車展的現場,國際品牌不再是主角,取而代之的是本土新能源品牌。
新華社記者吳慧珺:跨界融合。傳統車企與ICT企業跨界融合,創造了中國汽車工業的多種可能性。今年我參加2024世界製造業大會的採訪報道,多款新能源智慧網聯汽車亮相,讓大家沉浸式體驗前沿“黑科技”。我們看到能“蹦迪”的車、能“寫文章”的車。文心一言、訊飛星火、通義千問等AI大模型紛紛“上車”,電動化加速,智慧化進階,新能源汽車與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融合持續深化。
新華社記者孫飛:變化中有不變。在智慧化浪潮下,部分車型受到市場歡迎、銷量驚人;一些車企則陷入困局,甚至被淘汰出局。車市變化給人以“冰火兩重天”的感覺,但不變的是我國汽車産業整體實力的持續提升。2023年,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今年前10個月,汽車出口數量實現同比兩位數增長。印象深刻的是11月14日新能源汽車年産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儘管前行中還面臨不少挑戰,但中國汽車産業向新向上的力量,正在被更多人看到。
編輯部:在2024年關於車市的採訪調研中,最觸動你的是什麼?
新華社記者孫飛:在進行汽車産業調研時,有一個意想不到的發現。我們對二手車出口這樣一個細分領域進行了走訪,了解到這是一個前景廣闊的藍海市場。11月的一天,在調研一家二手車出口企業時,對方十分興奮地説,今天剛剛接到一筆數十輛二手車出口到中東地區的訂單。此前,公司二手車出口月均訂單約百輛,但增長速度飛快,對2025年翻倍很有信心。根據調研採訪,二手車出口目的地當前主要在中亞、中東、東南亞、非洲等地區。隨著出海步伐加快,我國汽車品牌知名度持續提升。
新華社記者吳慧珺:今年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現象,是中外車企反向合資,外資品牌選擇與中國車企合作。合資車企曾是中國汽車市場的“白月光”,然而面對全球汽車工業變革,合資車企在電動化方面呈現掉隊趨勢,面對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外資品牌正積極與中國車企合作,開啟反向合資。比如,大眾在安徽建立了全球第二大研發基地,奇瑞汽車與西班牙Ebro-EV Motors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共同在巴塞羅那建立合資電動汽車生産基地。
編輯部:根據你的觀察,2024年新能源汽車“火了”原因有哪些?
新華社記者高亢:首先是政策支持,特別是今年以來的汽車“以舊換新”補貼,降低了購車成本,充電設施也越來越多了。其次,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認可度持續提升。還有就是車企給力,不斷推出新車型,續航里程變長了,性能和配置也越來越好。
新華社記者孫飛:簡而言之,性價比。電動化、網聯化、智慧化和共享化浪潮下,新能源汽車不斷推陳出新,不僅是“冰箱彩電大沙發”,汽車越來越像一個移動的互聯網設備,以往百萬元級別豪車的專享功能,如今“飛入尋常百姓車”,讓消費者體驗更好、生活更加便利。
新華社記者吳慧珺:中國製造業不斷強大帶來的産業鏈優勢的賦能,使得新能源汽車的生産成本逐漸降低。同時,眾多企業跨界融合,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進一步激發了行業創新能力。
編輯部:對於2025年汽車市場,你認為有哪些看點或期待?
新華社記者高亢:智慧化競爭會更激烈,可能會有更多讓人眼前一亮的新技術出現。外企、合資車企在電動化和智慧化上也開始發力,給未來的競爭格局帶來不確定性。我期待電池技術有新突破,要是續航和充電速度能再提升,那新能源汽車就更牛了。
新華社記者孫飛:期待車市可以加強對行業自律的有益探索,倡導公平有序的競爭秩序、抵制“內卷式”惡性競爭,推動産業良性發展。
新華社記者吳慧珺:多家車企已將海外市場作為重要的增長點,加大了在海外市場的佈局投入,明年有望在海外市場取得更大的突破,提升中國汽車品牌的國際影響力。同時,對於歐盟加徵關稅等情況也應高度關注。 新華社北京電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