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汽車頻道 > 正文
AI加速人享其行物暢其流
2025-11-06 09:14:25來源:中國汽車報網責編:楊蕓菲

  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關我國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機遇的戰略問題。今年9月,交通運輸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人工智能+交通運輸”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從加大關鍵技術供給、加速創新場景賦能、加強核心要素保障、優化産業發展生態四大方面,部署建設綜合交通運輸大模型等16項具體任務,推動人工智能在交通運輸領域規模化創新應用,助力實現“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美好願景。

  交通運輸場景多元、數據豐富,是人工智能重要的先行落地領域之一。我國交通領域人工智能發展情況如何?如何進一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推動交通行業高品質發展?

  技術供給實現突破

  在新疆G577精伊線建設現場,施工作業如火如荼展開。控制性工程博爾博松特大橋位於新疆北天山西段,平均海拔1700米,年平均氣溫零下5.4攝氏度,地勢險峻、山高谷深,最高墩身144米,是新疆目前在建連續剛構橋梁類型中最高的橋墩,建設條件極其困難。

  智慧施工系統化解了重重困境。中鐵城投G577精伊線項目指揮長石文科介紹,博爾博松特大橋連續梁通過建模模擬施工過程,有效解決了鋼筋與預應力管道的衝突問題並進行調整。同時在合龍前通過模型進行配重模擬和預應力張拉模擬,及時發現潛在的變形和隱患,提前進行修正,確保了連續梁整體施工的線型和精度,確保並提高施工品質。

  “開展技術應用攻關、加快智慧産品創新、建設綜合交通運輸大模型,是加大關鍵技術供給的3個核心方面。”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信息所所長陳琨表示。

  陳琨介紹,開展技術應用攻關,是實現“人工智能+交通運輸”應用單點突破的基礎。需著力突破動態場景感知與理解、實時精準定位與導航、面向複雜環境的自主決策與群智協同等具有共性的底層技術;開展陸路交通基礎設施智慧化設計、混行交通系統智慧監測、智慧運維管控以及災害智慧預警與指揮調度等行業應用技術研究。

  加快智慧産品創新還是實現“人工智能+交通運輸”規模化應用的動力。智慧産品創新旨在將突破的共性技術轉化為具體的裝備、産品和解決方案,直接提升交通運輸各環節的效能,其核心是不同運輸方式的運載工具研發與作業裝備的研發,如智慧駕駛系統、遠程駕駛座艙、智慧列車、智慧船舶、無人機、智慧攤鋪壓實設備、智慧巡檢機器人等。

  同時,建設綜合交通運輸大模型,實現“人工智能+交通運輸”集約化、協同化發展。要構建涵蓋多種運輸方式,貫通基礎設施、運輸服務、行業治理等業務領域,面向交通運輸典型應用場景的綜合交通運輸大模型,打造“人工智能+交通運輸”高品質數據集、演算法庫、工具鏈,為建設智慧綜合立體交通網提供技術支撐。

  場景應用不斷創新

  啟動車輛,輕聲呼喚語音助手,導航軟體就自動規劃出距離優先、時間優先、熟悉程度優先等不同出行方案;手機下單,快遞被迅速打包,通過智慧分揀系統,3天內即可到達全國大部分地區;運輸線上,自動駕駛、智慧航運蓬勃發展,無人機、無人車、無人船加速推廣應用……

  技術的單點突破和應用,只是人工智能賦能交通領域的初步應用。要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效用,還需要構建更多應用場景。

  10月27日,我國西部地區在建規模最大的高鐵站——西安東站站房主體結構順利完工。其中,智慧建造技術的深度應用,為工程品質保駕護航。中鐵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項目團隊自主研發全景智慧建造平臺,結合“5G+北斗”高精度定位技術,實現對11萬餘根鋼結構構件的全生命週期管控。鋼結構安裝前,項目團隊通過三維建模完成複雜節點預演與構件精準定位。提升過程中,實時監測結構應力分佈與施工數據,超前預警潛在風險。

  “得益於智慧建造對鋼構件三維可視化的精細管理,我們將每一根構件從安裝、提升到焊接的誤差控制在毫米級,確保這座‘鋼鐵巨無霸’穩穩矗立。”中鐵建設西安東站項目部總工程師劉健説。

  “加速場景創新應用,是開展‘人工智能+交通運輸’行動的核心抓手,也是我們工作的目的。我們將以場景應用為牽引、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從兩個層面發力,系統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交通運輸領域的規模化創新應用。”交通運輸部科技司司長徐文強表示。

  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信息所智慧港航室主任邢宇鵬建議,要建立協同推進機制。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相結合,建立多層級、多部門協同工作機制,通過加強部際協同、央地聯動和政企協作,形成縱橫貫通的推進格局,加大應用場景開放力度,凝聚各方創新資源,形成發展合力。

  大模型加速技術融合

  9月12日,中國物流集團在北京發佈2780億參數“流雲”大模型,以人工智能賦能物流産業轉型升級,為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貢獻央企力量。

  “綜合交通運輸大模型是‘人工智能+交通運輸’的技術底座,是基礎性的戰略資源,是一個能思考、會分析、善決策的聰明‘大腦’。”徐文強表示,這個大模型將深度融合交通運輸行業知識,深刻理解行業複雜場景,深度創新交通運行範式,為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規劃、運輸組織調度、安全應急保障、公眾出行服務等全鏈條業務提供智慧支撐,全面推動行業從傳統經驗驅動向數據智慧驅動轉變,從單點技術應用向系統智慧升級邁進。

  中國物流所屬中儲智運戰略研究院院長劉雲飛介紹,“流雲”大模型與傳統模型演算法相比,多式聯運方案客戶採納率提高9%,運單匹配成交率提升10%,幫助客戶平均降低運輸成本5%。

  陳琨表示,建設行業大模型,將通過構建高品質數據集、演算法庫和標準化工具鏈,解決人工智能在交通運輸應用中面臨的重復開發、模型孤島、標準不一等痛點,夯實人工智能規模化應用的基礎能力。同時,行業大模型的技術突破、算力升級與多應用場景滲透等,也大幅提升行業生産效率,為産業轉型升級提供強大動力。

  今年8月份,交通大模型創新與産業聯盟成立,整合國內人工智能頭部企業、交通行業骨幹企業、高校院所等多方力量,建立“共享算力、共建語料、共訓模型”的協同機制。各交通企業也相繼推出自己的交通大模型,將對人工智能與交通融合發展起到重要促進作用。

  陳琨認為,行業大模型建設,依賴對行業知識的深刻理解、對業務場景的精準把握、對數據安全合規的嚴格遵循,既要加強政府引導、系統推進,又要堅持市場主體、“應用為王”。一方面,政府要加強頂層設計,制定發展路線圖,健全行業數據治理和流通利用服務體系,注重通用大模型底座、垂域大模型和面向應用的智慧體協同發展,系統性推進行業大模型建設;另一方面,充分發揮企業積極性和主動性,快速培育“應用為王”的智慧體。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