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汽車頻道 > 正文
留給柴油貨車的時間還多嗎
2025-11-18 09:35:53來源:中國汽車報網責編:楊蕓菲

  在“雙碳”目標深入推進、環保治理日趨嚴格的當下,商用車領域正經歷一場深刻的綠色變革。曾馳騁公路數十載、支撐起我國物流運輸半壁江山的柴油貨車,正逐步褪去主流光環,角色定位也在悄然重塑。這一顯著變化,不禁讓業界深思:留給柴油貨車的時間還多嗎?

  回望過去,柴油貨車憑藉強勁的動力性能、成熟的技術體系和廣泛的配套網絡,成為公路物流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從穿梭城市街巷的短途配送到縱橫南北的幹線物流,從礦區碼頭的物料轉運到工程建設的物資運輸,柴油貨車的身影無處不在,見證了我國公路物流行業的快速發展與經濟社會的蓬勃進步。

  然而,在環保優先的發展理念下,柴油貨車高排放、高污染的特性已成為其發展道路上的“致命傷”。數據顯示,儘管重型貨車在全國機動車保有量中佔比不足5%,但排放的氮氧化物和顆粒物卻分別佔機動車排放總量的70%和90%以上。這一觸目驚心的數字,直接將柴油貨車推向大氣污染治理的風口浪尖。

  與此同時,城市空氣治理正大步邁入精細化管理新階段,“排放達標”已不再是車輛運營的惟一門檻,“零排放運行”成為越來越多核心區域的硬性要求。面對這一趨勢,各地政府紛紛出臺針對性政策措施,對柴油貨車實施嚴格的路權限制,在城市核心區、生態保護區、港口園區等重點區域劃定禁行、限行範圍,且管控時段不斷延長、管控邊界持續擴大。從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到二三線城市,從京津冀、長三角等重點區域到中西部生態敏感地區,柴油貨車的運營空間被不斷擠壓,逐步從城市核心物流場景退出,轉向長途幹線物流、特殊物資轉運等運力場景。政策導向與市場選擇形成疊加效應,推動商用車新能源化駛入“快車道”,也讓柴油貨車的生存環境愈發嚴峻。

  此外,市場選擇的天平也在向新能源貨車傾斜。在公路物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運營成本成為決定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新能源重卡每公里能耗成本比柴油貨車低0.3~1元,一輛年運營里程20萬公里的貨車,一年可節省運營成本高達6萬~20萬元。如此顯著的成本優勢,讓不少物流企業和車隊老闆毅然決然地選擇“棄柴換電”。同時,貨主方對綠色物流的偏好進一步加劇了這一趨勢,優先選擇新能源運力成為行業共識,柴油貨車在市場競爭中逐漸陷入“成本高、運價低、貨源少”的惡性循環。

  毋庸置疑,柴油貨車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是綠色轉型的必然結果,但這一過程絕非一蹴而就,更不能忽視轉型背後的挑戰與陣痛。當前,貨車電動化轉型仍面臨諸多現實瓶頸,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便是當前最突出的問題。儘管充換電站數量持續增加,但在廣大農村地區、偏遠路段和部分幹線公路,充電站、換電站的覆蓋範圍依然有限,“找樁難、補能慢”的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給長途運輸帶來極大不便。對於新能源重卡而言,其續駛能力在滿載、爬坡、低溫等實際運營場景中仍顯不足,難以完全滿足複雜運輸需求。此外,新能源貨車採購成本高企,讓不少中小物流企業和個體司機望而卻步,即便有運營成本優勢,4年左右的回本週期也帶來不小的資金壓力。

  比技術與成本挑戰更需重視的是,柴油貨車退出背後的群體權益保障問題。對於廣大運輸從業者而言,柴油貨車不僅是運輸工具,更是賴以生存的生産資料,其生命週期本應由物理性能、使用狀況和經濟價值來決定。但在政策推動的快速轉型過程中,部分地方採取“一刀切”式治理,許多車況良好、仍具使用價值的柴油貨車被提前淘汰,這對貨車司機而言無疑是一場無妄之災。不少個體司機傾其所有購置車輛,卻突然面臨車輛貶值、運營受限的困境,他們既缺乏足夠的資金更換新能源車輛,又沒有完善的社會保障兜底,在轉型浪潮中逐漸淪為弱勢群體。如何讓柴油貨車平穩退出,讓貨車司機獲得合理補償、找到轉型出路,不僅關乎綠色轉型的成效,更檢驗著政策溫度與治理水準。

  綠色轉型是時代必然,民生保障是發展底線。推動商用車新能源化,絕非是將柴油貨車“一禁了之”,而是要實現環保目標、物流成本控制與民生福祉的統籌兼顧。這就要求各地在出臺管控政策時,必須摒棄簡單化、“一刀切”的治理思維,充分考慮不同區域、不同行業的實際情況,結合物流運輸需求的差異性,設置合理的過渡期與緩衝期,讓柴油貨車有序退出。對於確需提前淘汰的車輛,應建立科學合理的補償機制,提高補貼標準、簡化申請流程、拓寬補貼渠道,切實減輕司機經濟負擔。惟有如此,才能讓綠色轉型的過程更平穩、更溫暖,讓政策執行既符合環保要求,又彰顯民生溫度。

  留給柴油貨車的時間或許已經不多了,但商用車綠色轉型的道路還很長。柴油貨車的逐步退出,是交通運輸領域實現“雙碳”目標的必然選擇,也是高品質發展的必經之路。但在這一進程中,我們既要堅定不移地推動新能源商用車發展,以技術創新與基礎設施建設破解轉型難題,也要始終堅守民生底線,把保障貨車司機的合法權益放在重要位置,讓每一個參與物流運輸的勞動者都能在轉型中共享發展成果。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