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河南開封文化引領城市復興觀察

2017-07-21 08:49:25  來源:新華社  編輯:尹紅燕

  新華社鄭州7月20日電題:“開封人的自信又回來了”——河南開封文化引領城市復興觀察

  新華社記者孫志平、雙瑞

  開封曾是中國最繁華的城市之一,傳世名作《清明上河圖》定格了一千多年前的盛景。新中國成立後,開封是河南重要的工業基地,卻在此後的發展中落伍。統計資料顯示,從1993年到2003年間,開封經濟水準10年未增長,財政收入徘徊在一兩億元。全省18個地市中,開封最差時排名16位。

  “這幾年最大的變化是,開封人的自信又回來了!”河南開封市委書記吉炳偉説,而“藥方”就是對文化基因的挖掘。

  文化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透過一座城市的細節能追溯七朝古都的歷史,能喚起對宋詞等藝術形式的追索,我想也只有開封了吧。”幾天前,遊客“徐叉叉”寫下這樣一句評論。

  近幾年,開封收到越來越多類似的反饋。

  漫步開封街頭,仿佛一幅宋韻流轉的畫卷在眼前鋪開。老城區建築一派新宋風,按規定“限高15米、灰色基調、宋式倣古”;2.5公里長的大宋禦河,串聯起包公湖、龍亭湖等標誌性景區;以傳世名畫為藍本的清明上河園內,鬥雞、噴火、汴繡等民間技藝,再現濃郁的宋代民俗風情;珠璣巷、雙龍巷這些曾湮沒在歲月中的顯赫地名,現在成為既承載千年滄桑、又充滿活力的街區……

  一組數字印證了這幅畫卷的吸引力。2016年,開封全年接待遊客5080萬人次,旅遊收入398.6億元,分別增長13.1%和62.6%;文化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5.6%,居全省第二位。

  “開封厚重的文化底蘊正轉化為強大的發展動力。”開封市長侯紅表示,通過挖掘沉睡的文化資源,不僅催生了包括《東京夢華》實景演出在內的一大批文化産業項目,還培育出許多新業態、新模式,“文化成為開封新的經濟增長點”。

  深挖文化打開城市發展新空間

  頭頂“九朝古都”的光環,有2700多年建城史,開封的地面文化遺存卻寥寥無幾。6次被黃河水沒頂,留存的古跡只有“鐵塔一根棍,龍亭三間房”。怎麼激活看不見的文化基因?

  2006年,開封編制《宋都古城風貌保護與重現工程規劃》,從保護重點文物和規範建築開始,劃定城市的發展風格。之後打造宋都古城文化産業園區,將文化資源統一包裝,“全城一景”的宋文化主題公園形象逐步凸顯。

  隨後,包括禦河、鼓樓街、汴西湖在內的“一河兩街三秀”“一湖兩巷三園九館”等一大批文化産業項目陸續落地。通過深挖文化元素,開封摸索出文化為魂、旅遊為體、商業為力的“文商旅”一體發展模式,打開了城市發展的新空間。

  “一些地方在文化建設中出現過‘面子工程’,往往會爛尾或變成贗品,但開封的文化項目做一個活一個,這源於對文化的敬畏和保護。”曾任宋都古城文化産業園區黨工委書記的開封市常務副市長秦保強説,産業能做多大走多遠,取決於對文化內涵挖掘的深度和廣度。

  清明上河園就是一個鮮活案例。這座複製《清明上河圖》的宋文化實景主題公園,開園時飽受質疑,“造假文物”的唱衰論調不絕。隨著大型實景演出《東京夢華》的問世,岳飛槍挑小梁王等脫胎于宋代故事的民俗劇目演出,吹糖人等30多項非遺和民俗項目活躍于勾欄瓦肆間,打造出一幅流動的宋代市井文化圖景。

  10多年來,清明上河園的全年遊客接待量從運營初的30萬人次增加到2016年的278萬人次,凈利潤超過1億元,是遊客到開封必去的地方。

  “讓冰冷的歷史溫潤起來。”清明上河園副總經理夏漢琴説,清明上河園不同於文物古跡,是通過挖掘和創意文化來滿足遊客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

  文化引領古都復興

  文化基因的喚醒,為這座經濟長期不開“封”的城市帶來了新活力。

  2017年初,總投資約1000億元的恒大童世界項目落戶開封運糧河畔。這個集文化旅遊、生態休閒、商業服務為一體的大型綜合體項目,將促使開封加快培育壯大新的經營業態和模式。

  “項目之所以選擇這裡,開封的文化優勢是主要原因之一。”吉炳偉感慨,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又把經濟資源轉化為促進城市轉型的動力,這讓開封人更加自信了,“文化成為古都復興的新引擎”。

  佔地約6000畝的汴西湖,是開封近幾年著力打造的生態文化項目,分為生態濕地體驗、歷史文化演繹等6大功能區,沿岸規劃建設10多處體現大宋文化的園林古建。短短幾年間,汴西湖所在的新城區,平均地價已從每畝80萬元飆升至500多萬元。

  城建、旅遊、餐飲……開封的文化元素與越來越多的産業深度融合,釋放出強大的發展動力。2005年至2015年,開封的財政收入增長了7倍,去年達113億元。過去留不住人的開封,也正成為“值得人留下來慢慢品味”的城市。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