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世界首座匈奴歷史博物館在呼和浩特竣工

2017-08-07 09:42:15  來源:人民網  編輯:李玥

  原標題:中國工程建設領域首次應用MR技術 建造世界首座匈奴歷史博物館

  人民網呼和浩特8月6日電(朱江)昨日上午10時許,由中國建築一局(集團)有限公司承建的世界首座匈奴歷史博物館——昭君博物館正式竣工。昭君博物館是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打造的重點品牌文化旅遊工程,是呼和浩特市首個5A級品牌旅遊景區,是內蒙古自治區向世界呈現的一張歷史文化名片。中建一局在昭君博物館建設過程中使用MR混合現實技術,實現MR技術在中國工程建設領域首次應用。

世界首座匈奴歷史博物館在呼和浩特竣工

世界首座匈奴歷史博物館——昭君博物館正式竣工。(攝影:人民網 朱江)

  昭君博物館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建築面積15092.62平米,建築高度14.5米,昭君博物館以“和”文化為主題,設計風格吸取漢代建築精髓,外觀呈現出厚重久遠、謙遜輝煌的文化氣息,內設昭君主題、匈奴主題兩大展廳。

  據悉,昭君博物館展現了2000多年前昭君和親的歷史,見證了漢蒙文化融合的發展歷程,從高處看過去,整個建築像兩座金字塔由中央連廊銜接而組成一個“和”字。

  昭君文化旅遊區指揮部項目組負責人尚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昭君墓又稱“青冢”,坐落於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大黑河南岸,始建於西漢時期。2007年,改名為昭君博物院。為進一步弘揚昭君文化,呼和浩特于2016年5月啟動旅遊區項目建設,在原有基礎上建設博物館、陵寢、遊園三大區域,佔地面積由原來的195畝擴建到683.5畝。

  中建一局華北公司昭君博物館項目經理褚崇英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表示,昭君博物館在設計上選用重組竹雨棚,體現整個建築回歸土木結構的“木”。入口雨棚及連廊懸挑裝飾選擇重組竹為主材料,為竹基纖維複合材料,其壓縮強度是鋼材的一半,彈性與鋼材基本相同,但重量是鋼材的六分之一,是一種新型高端環保材料。

世界首座匈奴歷史博物館在呼和浩特竣工

由於外立面為傾斜面、折面造型,安裝測量定位難度極大,在安裝時工人只能採用攀岩及雙膝跪地的方式。(圖片由中建一局集團黨委工作部提供)

  據記者了解到,由2762塊倣夯土混凝土藝術挂板構成昭君博物館整個外立面,單個挂板重量達2噸,且外立面為傾斜面、折面造型,安裝測量定位難度極大,在安裝時工人只能採用攀岩及雙膝跪地的方式,正常工期200天,項目團隊僅用不到100天時間全部完工,創造國內混凝土挂板幕墻安裝最快速度。同時,項目在國內首次將直立鎖邊系統應用在了外幕墻體系,專業性極強,保證了斜幕墻的施工品質。

  中建一局集團唯一女項目經理褚崇英帶領的魯班獎團隊是博物館項目的承建方。面對結構複雜的異形建築,項目發揚先鋒精神,解決工程難題,用3個月時間完成主體結構封頂,比預計工期提前7天,創造中國博物館建設的新速度。

  褚崇英強調指出,室內裝飾材料使用硅藻泥墻面、木質扶手、倣木紋吊頂,意在將室外建築“土木”結合的建築風格延續進室內,使得室內外建築風格統一、協調。東西兩館內分別陳列君出塞歷史和匈奴歷史。西側主要陳列匈奴歷史,建築空間內以方形為主要元素,突出草原民族硬朗、雄渾的氣質。屋頂天窗由方形演變為多個三角形天窗,大廳內天光呈現出犀利、明朗的氛圍,配合展陳,渲染匈奴民族的特點。

  褚崇英認為,室內坡道蜿蜒迂迴,行進間步移景異,騎馬馳騁在草原之上,又像草原上蜿蜒的河流。東側主要陳列昭君出塞歷史,建築空間與圓形為主,為展現昭君的柔美氣質。圓形屋頂天窗光線柔和,配合昭君陳列,烘托出昭君懷柔優雅的個人魅力。室內坡道為圓環形,沿弧形墻體螺旋上升,觀眾沿坡道而上,仰望天窗,體會昭君萬里出塞的那段歷史。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