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本次全運會涉及比賽場館47座,其中新建21座、改建15座、利用現有場館11座
所有場館賽後適時向公眾開放
城市快報訊(記者 李文博 陳欣 王昊)記者從昨日召開的全運會新聞發佈會上獲悉,由於在建設之初已考慮到賽後利用的問題,在全運會比賽之後,所有全運場館將適時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繼續在本市推動學校體育教學、開展群眾體育運動、舉辦大型文化展演、促進專業隊伍訓練等方面發揮巨大的作用。
市民健身場所大幅增加
據悉,本次全運會在本市共涉及比賽場館47座,其中新建場館21座,改建場館15座,利用現有場館11座。新建總建築面積達到26萬平方米,新增加觀眾席位7萬個,完成了23個場館的臨時設施搭建,可滿足各類比賽項目的需要,全部場館建設已於今年5月完成。
在規劃之初,全運會場館就按照“科學、節儉辦全運”的要求,體現了“全運惠民”的宗旨。場館建設利用學校、體育系統、社會力量和相關城區的現有土地進行合理規劃,做到“四個結合”:一是與高校的教學需求相結合;二是與專業體育訓練相結合;三是與全民健身需求活動相結合;四是與體育産業發展相結合。
在“全運惠民”方面,場館分佈與打造市民“十五分鐘健身圈”密切聯繫,市民健身活動場所大幅增加,市民到達身邊運動場所的時間大大縮短。
全運村94萬平方米住宅
全運村建設採用市場化運作模式,在滿足賽會使用需要的同時,統籌考慮資源的充分利用,引進社會資本進行開發建設。全運村共建設88棟樓94萬平方米的住宅,其中地上面積71萬平方米,81棟住宅為運動員、技術官員、媒體等提供住宿服務、配套建設餐飲、購物、健身、休閒、就醫等其他生活服務設施9.8萬平方米。賽事期間,能接待約1.7萬名運動員、技術官員和新聞工作者。全運村及配套設施今年6月底建設完成,7月上旬向全運村部順利移交,目前已有部分運動員、裁判員和新聞工作者入住。
在全運村建設過程中,結合智慧化、科技化的理念,將全運村建設成為本市第一個全民健身示範住宅區,在全運會期間與賽事設施一起服務於全運會,在未來的居住使用期間為全運村的所有居民提供健身活動場地。7個地塊內共計設置活動場地總面積約6000平方米,各地塊內部健步道總長度約1.6公里,戶均活動場地面積約1.3平方米,遠超標準的戶均0.3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