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2017全國重點網絡媒體遼寧行走進董福財精神黨性教育基地

2017-09-22 10:30:53  來源:東北新聞網  編輯:李玥

2017全國重點網絡媒體遼寧行走進董福財精神黨性教育基地

媒體團記者參觀董福財精神黨性教育基地

  東北新聞網訊 (記者 許嘉玥) 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阿爾鄉北甸子村地處科爾沁沙地邊緣,沙地南緣一線長430公里、南北寬100公里的豁口素有“遼寧沙窩子”之稱,曾是遼寧省荒漠化最嚴重的縣區之一。1996年,村支書董福財帶動村民一起治沙,令當地從“一片白變成一片綠”。9月21日,2017全國重點網絡媒體遼寧行走進阜新市彰武縣,參觀董福財精神黨性教育基地,採訪了解治沙書記董福財紮根荒漠二十年的治沙故事。

  1996年,春季大風,莊稼被埋進了黃沙中。那一年,國家相關部門派來工作組,給出了北甸子村可以進行整體移民的規劃。董福財難以接受整體移民的方案,他和沙子較上了勁,決定自己帶著村民幹,保住自己的家。在當時,很多村民把他當成一個笑話,在沙上栽樹,怎麼能栽得住,栽住了又怎麼成活呢?董福財便挨家挨戶地走,講栽樹成活的可能性。“雖説沙子多,但是沙子底下還是有實土的,只要能把樹栽到實土上,好好愛護就能成活。”但大多數的人卻堅信沙子上栽樹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1997年,董福財帶著老伴和兩個剛成年的孩子,率先邁出了植樹治沙的第一步。他貸款1萬元,包下200畝荒地,還硬把親戚拉進來。起初3年幾乎看不到什麼效果,樹苗的成活率還不到30%,家裏養豬種地的收入全還了貸款。沙丘上沒有實土,往往坑還沒挖成,流沙又回流把挖走的沙子填滿。困難絲毫沒影響董福財的決心,他頂住壓力堅持下來。經過琢磨,終於想出了解決辦法,就是先澆水,再挖坑。濕的沙子能成形,一邊澆水,一邊挖沙,直到找到實土。

  在董福財的堅持下,沙地上有了綠意。周邊的耕地也受了益,産量有所提升。第二年,越來越多的村民和他一起幹起來。董福財帶動村上11戶黨員農戶表率跟進,包山造林,大家“摸著石頭過河”,慢慢的,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治沙的隊伍中。2002年,國家開始實施全面退耕還林,好法子配上好政策,村裏開始大規模造林。在董福財的嚴厲要求下,北甸子村通過一年栽樹,二年補栽,硬是把樹苗成活率提高到了85%以上。如今,北甸子村的森林覆蓋率高於全鎮和彰武縣的平均水準。

  造林治沙初見成效後,董福財並沒有鬆口氣,又開始考慮修路。北甸子村離阿爾鄉鎮只有6公里,但在十幾年前只有一條土路,汽車很難通行,進出物資大多靠馬車運輸。所以在第一時間,他想到了修路。

  2002年秋,經過多次爭取,阿爾鄉鎮通往北甸子村6公里村級公路正式立項,但施工方實地考察後,認為北甸子村沙土多,路基太軟,不符合修路標準,不能施工。要夯出硬土地基,首先要搬走那100多米高的沙丘,填平那一大片水泡子,然後再用實土和石頭把路基墊起來。村裏的積蓄並不足以承擔這樣“移山填海”的工程,董福財就帶領村民自發施工。2個月後,施工方再來考察時已經達到了施工要求。2003年,修路工程正式啟動;當年8月,這條路全線貫通,村民從此走上了致富之路。

  沙子治了,路修通了,董福財卻積勞成疾。2014年11月,董福財被檢查出肝癌晚期,2015年3月醫治無效去世。他用青春、智慧和毅力鎖定流沙,將一生交給治沙事業,使昔日風沙漫漫的荒涼之地變成了鬱鬱蔥蔥的森林寶地。如今,北甸子村的森林覆蓋率達到48%,全村2014年的人均純收入達到9700多元,較2000年時增加近8倍。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