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野鴨湖“羽翼”更豐 消失幾十年的鳥重回北京

2017-10-25 09:25:32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李玥

  原標題:野鴨湖今年“羽翼”更豐環境好了消失了幾十年的鳥重回北京

野鴨湖“羽翼”更豐 消失幾十年的鳥重回北京

栗斑腹鹀

野鴨湖“羽翼”更豐 消失幾十年的鳥重回北京

普通鵟

野鴨湖“羽翼”更豐 消失幾十年的鳥重回北京

醜鴨

  秋色正濃,野鴨湖農業生態島中的燕麥果穗低垂,時而引來一些小雀鳥逗留採食,不遠處兩三隻鷺鳥低飛掠過。與北方大部分地方深秋景象不同,70多種上萬隻候鳥已遷徙到了延慶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令這裡處處顯示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今年杜鵑家族新添成員噪鵑,另外還有白翅浮鷗黑頭潛鴨等;遷徙的鳥類也有變化,普通鸕鶿多達四五百隻。”北京延慶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劉雪梅介紹説。在被譽為“候鳥之窗”的野鴨湖平靜的水面上,可以看到海鷗、銀鷗、綠頭鴨成群結隊,偶爾幾隻扎個猛子潛入水裏掉了隊,天空中,灰鶴、赤膀鴨自由飛翔。“赤膀鴨有四五千隻,一般都藏在蘆葦裏的;在開放區域能看到紅頭潛鴨,有三百多只;耐寒單頭秋沙鴨三四十隻,以前很晚過來,今年早了一個月。”有多年觀測經驗的方春隨口就能數出轄區內某一候鳥的種類和數量,他告訴記者,十年間野鴨湖的鳥類增加了近百種,記錄在案的有這麼多,據他觀測還不止這個數。

  全市建多處候鳥“加油站”

  “候鳥很聰明,哪環境好、有吃的,它們就會遷去哪。” 劉雪梅主任説。今年,北京野鴨湖國家濕地公園在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的主導下啟動建設了農業景觀生態島,改善後的野鴨湖水草豐美,雁鴨成群。不同於普通濕地,生態島中種植了豆類、牧草、燕麥等鄉土農作物,自然生長的農作物同時也是多種昆蟲的樂園,這些農作物與昆蟲都可作為食物源為過境鳥類提供補給。

  “委陵菜、金蓮花、狼尾草、水稻、千屈菜等鄉土作物,既可以起到固著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生態護坡作用,又可以形成充滿野趣的郊野景觀。” 據農業技術推廣站知情人士介紹,這些植物位於生態島週邊水線以上和以下的位置,結合原生的蘆葦、香蒲形成自然優美的淺灘植被帶,據説可以起到過濾營養富集成分凈化水質的功效,同時還可以為鳥類提供淺灘覓食場所和部分食物,既滿足生態景觀提升需求,又可以為過境候鳥提供充足食物源保障。

  野鴨湖國家濕地公園相關負責人介紹,湖區十幾年來恢復退化濕地兩萬多畝,鳥類增加近百種,植被種類也增加了近30%。目前,野鴨湖已經被列入北京市首批市級濕地名錄,與其一同納入名錄的還有翠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頤和園濕地、密雲水庫等35塊濕地。

  “2016年全年恢復建設濕地2280公頃。”市園林綠化局公佈數據顯示,2016年全市結合平原地區百萬畝造林、中小河道治理工程以及北運河、永定河流域綜合治理等工程,共恢復建設濕地2280公頃,其中:恢復濕地1671公頃,新增濕地609公頃。

  許多罕見鳥類再次現身北京上空

  “每年北京都會有我們熟知的鳥類經過,近年來多了很多種。”中國青年觀鳥聯合會關翔宇説,“每年的11月上旬開始,就會有天鵝經停,延慶、密雲、懷柔的濕地也都有它們的身影,甚至頤和園、圓明園這些擁有遼闊水域面積的公園,有時也會有天鵝經停,如果你運氣好的話可以看到幾十甚至於百隻的集群。”

  “北京城,東有燕山,西有靈山、百草畔,南有十渡,北有康西草原、密雲水庫,兼具了高山、草原、濕地等多種生境,無疑是鳥類的宜居之所。” 關翔宇解釋説。目前世界上共有8條候鳥遷徙路線,其中北京位於‘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線’之上,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約有1460種鳥類,至今為止,北京地區記錄到的鳥種約有500種,近年來,每年少則增加3個新記錄,多則增加十余個,許多罕見鳥類再次出現。

  2016年1月9日,北京大學的邢超、北京林業大學的黃木嬌在北京密雲水庫觀鳥時記錄到栗斑腹鹀雄鳥1隻。栗斑腹鹀上一次出現在北京的記錄還是1941年的春天。上世紀60年代,栗斑腹鹀曾是我國地方性較常見鳥類,卻在短短的三四十年間,數量銳減,瀕臨滅絕。根據近年來的調查,栗斑腹鹀在世界上目前僅見於我國東北的部分地區,並且種群總數可能不足1000隻。“可以説它是世界上最珍惜的鳥類之一,比我們熟知的大熊貓還要稀少。”

  除了消失了75年的栗斑腹鹀,賀蘭山紅尾鴝、粉紅腹嶺雀等鳥種在北京也消失了幾十年,然而近年冬季在東靈山地區有不少目擊記錄。

  “北京還出現過火烈鳥,你相信嗎?”中國青年觀鳥聯合會關翔宇回憶道,2015年12月7日,在北京的順義溫榆河地區,有鳥友記錄到大紅鸛1隻,在當時引起了不少鳥友前往觀看,在隨後的一段時間,它又曾在大興南海子麋鹿苑現身。當然,那只大紅鸛究竟是野生的迷鳥,還是從動物園或者其他飼養地外逃的逃逸鳥,還無法確定。

  讓人們對鳥兒熟悉起來

  “86個野生動物監測站點日日監測,包括保護區,城市公園和動物園等養殖場所,基本覆蓋了北京地區主要野生動物棲息地。”來自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的史洋告訴記者。

  “説到保護,如果棲息地受到保護,它們的生活才會更好”。史洋和同事所做的工作是廣義的救護,比如在城區公園增加植被,或乾脆創造環境。深層次的救護不止於此,救護中心還會開展相關研究。黑鸛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分佈于北京的西部和北部山區,據説全球不到兩千隻。救護中心近幾年大概救護了十幾隻,很多來自於十渡地區。後來他們對全北京的黑鸛進行了一系列摸底調查,發現十渡地區的種群數量最大,於是聯合房山區政府,向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申請,把房山區設立為中國黑鸛之鄉,對黑鸛開始有針對性的廣義救護。

  “救護是事後機制,我們需要的是將救護工作前移,讓更多人加入我們。”史洋表示,近些年來隨著了解鳥兒、愛護鳥兒的倡議越來越多,人們保護鳥兒的生態意識有所加強,但大部分只停留在口頭上,具體為什麼保護,怎麼保護還不是很了解。經過多年的工作,史洋和同事們意識到人們一般對自己熟悉和認識的動物才會産生感情,進而轉化成行動,逐漸開始重視宣傳引導。一方面推動北京觀鳥活動,推出十佳生態旅遊觀鳥地;另一方面製作設計了一本畫冊《自然北京:我們身邊的野生動物》。“大家對大熊貓、金絲猴並不陌生,但是對北京常見的鳥類,除了烏鴉、喜鵲、麻雀外什麼都不知道,其實北京有很多很漂亮的鳥。科普可以打開愛護動物的大門,相信越來越多的關注可以為鳥兒帶來更好的生活。”

  瑟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來到城郊濕地,耳畔響起成片的鳥叫聲。不管是秋季南下的候鳥還是築巢搭窩的留鳥,在高樓林立的城郊澤水草而居,選森林入住,銜枝覓食,飛翔而過,成為城市的亮麗風景,為城市添魅力的同時,也是居民獲得感的來源。

  實習記者 曲經緯 關翔宇 攝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