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生態+”,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換的通道

2018-01-10 10:08:11  來源:福建日報  編輯:李勝蘭

  原標題:“生態+”,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換的通道

  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通訊員 龍聞 吳楠

  元旦期間,漳州市民的“朋友圈攝影大賽”,多了一處取景地——剛開門迎客的圓山林下生態園。

  “生態園距漳州市區不足10公里,面積近3000畝,森林蓄積量19萬立方米,擁有植物共74科917種,其中不乏土沉香、降香黃檀、福建柏等珍稀物種。”龍海林下國有林場副場長吳藝東説,3個月的建設週期中,當地對生態園核心區進行環境整治,增設觀光長廊、亭臺等配套設施,保留人文記憶,最終“讓森林走向城市,讓市民走向森林”。

  圓山林下生態園,是漳州踐行“生態+”發展理念的最新代表作。所謂“生態+”,關鍵是做好融合文章,讓生態投資成為最有效投資,讓生態與城市建設、産業發展、旅遊項目、民生工程、歷史文化等融合,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換的通道。

  去年初啟動的漳州城區“五湖四海”工程,是當地踐行“生態+”的先行與示範工程。

  “傳統印象中,做生態,就是燒錢。以往的城市生態建設,不外乎植樹綠化,建個大型的市民公園,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有限。”福建大農景觀建設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方龍俊説,“五湖四海”建設,打破人們關於生態建設的刻板印象,為“生態+”提供更多想像空間。

  以方龍俊參與建設與運營的英橋花海項目為例,大農景觀試圖通過“生態+”模式重新定義眼下時興的四季花海。

  “傳統花海大多遍植快消式草花,只為追求短期視覺效果,忽視後期高昂的管護成本。”方龍俊説,英橋花海前身是漳州城郊低窪地,大農景觀尊重原有的空間尺度,配套海綿城市建設手法,建成東部四季花海、中部疏林草地、西部荷花田三大片區,並引入休閒旅遊、花卉展示、農業體驗和科研實驗等多元業態,尤其注重與本土花卉産業結合,將引種、種植、設計、展示、銷售等苗木全産業鏈引入花海平臺,並作為新品種及其栽培工藝的輸出地。

  去年,在漳州因“生態+”引發的文化復興、産業再造、築巢引鳳、城市生活變革故事不勝枚舉。而今,“生態+”理念已獲更多認同,並以“五湖四海”為起點,向更大範圍輻射與推廣。

  同樣是元旦假期,位於龍海市雙第華僑農場的鷺凱生態農莊,一場別出心裁的田園婚禮,吸引700余人關注。建於2015年的鷺凱生態莊園,為遊客提供農業採摘、餐飲住宿、度假娛樂等特色服務,開業至今累計接待遊客超10萬人次。農莊副總經理王幼月説:“生態基礎好,是吸引我們落戶的關鍵因素之一。”

  “我們正積極推進全域生態旅遊建設,逐步改變以傳統農業為主的單一發展模式,呈現文化旅遊、生態休閒于一體的多格局發展模式。”雙第農場黨委書記莊立新説,鄉下人園藝、百耕休閒農園、文旅度假小鎮項目等“智慧生態”項目相繼落戶雙第,農場復興在路上。

  在詔安,青山綠水迎來“淘金客”。去年夏天,位於紅星鄉的哈溪漂流門庭若市。2016年,浙江人徐小剛遍訪各地山區,最終紅星鄉六洞村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吸引了他的目光。“這裡森林資源豐富,一條溪貫穿其中,溪流中怪石錯落,極適合開發漂流項目。”在徐小剛帶動下,曾經沉寂的六洞村充滿人氣,一場“生態+”撬動鄉村振興的故事由此拉開序幕。

  除了項目實踐,漳州也探索從制度層面為“生態+”保駕護航。

  漳州巿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並表決通過《漳州市人大常委會關於中心城區重要生態空間實施保護的決定》,將人民廣場花海片區、上美湖片區、南湖片區、龍江文化生態園片區、角美生態片區等5大片區劃定為中心城區重要生態空間保護範圍,總面積近5300畝。

  這是漳州市首次以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將重要生態空間固化下來,給城市、給人們永續的生態福利,讓老百姓最大限度受益。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