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遇水不架橋 鑽地建隧道
洛陽力量助中國鐵路“穿江越洋”
工人在獅子洋水下隧道施工 (資料圖片)
在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這一當今的“穿江越洋術”——“廣深港高速鐵路獅子洋水下隧道工程成套技術”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二等獎。榮譽的背後,是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科研人員多年的付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是我國鐵路建設近百年來的常規思維。如今,在先進的水下隧道施工技術的支持下,我國鐵路建設正從陸地向水下與海底延伸,“穿江越洋”已經從神話傳説變為現實。
該公司國際事業部總工程師杜闖東介紹,我國水域遼闊、江河湖海眾多,高速鐵路因對線路線型要求極高,在穿越通航條件複雜、兩岸環境敏感、氣象條件惡劣的水域時,水下隧道常是最優方案。盾構法因具有安全、環保、快速等優點已成為水下隧道最為常用的修建方法。然而,與其他水下盾構隧道相比,高速鐵路水下盾構隧道在結構安全保障、軌道平順性控制、水下長距離安全掘進、運營舒適性與防災疏散等方面的建設難度更大。
廣深港高鐵是連通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區的高等級電氣化鐵路,其中獅子洋隧道全長10.8公里,速度目標值時速350公里,2011年廣深段正式開通。在獅子洋隧道修建之前,世界上沒有高速鐵路水下盾構隧道技術,我國也沒有特長水下隧道,以及大直徑盾構穿越土岩複合地層的技術。曾任獅子洋水下隧道項目部總工程師的杜闖東説,該隧道被工程界專家譽為中國鐵路“世紀之隧”,是引領國內隧道施工從穿江時代向越洋時代延伸的標誌性工程,也是當時中國最深的水下隧道和首條水下鐵路特長盾構隧道,長度、直徑和時速目標值均可與英法海峽隧道等相媲美。
杜闖東介紹,獅子洋隧道要三次穿江越洋,施工時,盾構機需在水下67米作業,承受壓力巨大;工作人員需要在壓力艙內工作,施工難度前所未有;要在軟硬交錯的特殊複雜地質條件下,採用盾構機技術一次掘進長度超過5公里,而且是在水下進行盾構機對接,這在世界隧道建設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在技術人員的不懈努力下,該企業破解了水下隧道建設行車速度高、掘進距離長、地層複雜多變、盾構地中對接等技術難題,探索出一套先進的施工技術,首次採用“相向掘進、地中對接、洞內解體”的施工方式,攻克了盾構江底對接這一世界級難題。這一項目成果打破了我國鐵路“遇水架橋”的常規思維模式,突破了高速鐵路水下盾構隧道的技術瓶頸。該技術成果推廣應用於珠三角城際鐵路、長株潭城際鐵路、廈門地鐵2號線跨海隧道等全國各地共250余公里的複合地層盾構隧道,為我國建設更長、更大海底隧道奠定了基礎。
洛陽日報記者 李冰 通訊員 馮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