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感十足的新松CGV機器人在地面平穩運動,不少觀眾在機器人旁圍觀。南方日報記者 魯力 攝
手握一台比手掌還小的機器,對它説:“你好”,轉瞬間,你的問候便可以被翻譯成英、日、韓等30多種語言並對外播放。正在深圳舉行的第六屆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CITE2018),向記者展示了AI(人工智能)技術的未來應用場景。
從AI翻譯、AI疾病篩查到迎賓機器人,不少深圳企業正在將AI技術轉化為人們生活中的具體應用,覆蓋機器人、手機、疾病篩查、金融等多個領域,深圳眾多行業正在與AI技術深度融合。
數字中國聯合會常務理事王維嘉表示,人工智能將給深圳提供幾十年一遇的産業機會,未來5—10年,深圳極有可能在人工智能這個領域成為比肩矽谷的國際一流創新産業和科技研發基地。
AI“風口”遇上“深圳智造”
去年CES Asia展上,大疆發佈的一款掌上無人機“曉”Spark,用戶可以不用遙控器僅用手就實現操作。深圳企業華為,在一枚只有手指甲蓋大小的晶片上集成55億顆電晶體,在全球首先實現手機廠商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專用NPU。
從上下樓梯、全向行走的雙足機器人到對早期食管癌和乳腺癌進行篩查的智慧醫療,在AI技術已成全球科技創新的新焦點和新風口時,深圳正在搶先佈局人工智能産業制高點。
“中國在人工智能專利方面已位居世界前列,深圳位居人工智能專利貢獻最多的國內城市前三。深圳在全球人工智能企業數量排名中,位居第八。”全球化智庫(CCG)與烏鎮智庫聯合發佈的《2017中國人工智能人才報告》顯示,創新基因濃厚的深圳企業,正在人工智能技術領域不斷發力。
在金融領域,深圳企業樂信開發的“鷹眼”和“蟲洞”等人工智能應用,大大提升了風控效率。目前“鷹眼”引擎擁有超過5000個風控模型數據變數,已經做到95%的訂單零人工干預,秒級反饋結果;日均處理60萬筆訂單,相當於3000名審核員的工作量。
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認為,深港合作的高校和研究機構正在為本地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源源不斷地培養高層次人才,産學研各界的融合也在不斷深化,這些都是深圳打造AI“矽谷”的優良條件。
AI多場景應用國內領先
“AI+醫療”是人工智能可見的重要落地場景,也是深圳企業的重點開拓領域之一,越來越多的創新正在從論文轉為應用:2017年,騰訊發佈首款“AI+醫療”産品“騰訊覓影”,篩查一個內鏡檢查用時不到4秒,對早期食管癌的檢出率高達90%。
“在人工智能領域,深圳出現了很多令人欣喜的‘納米型企業’,這些企業多是初創公司,瞄準一個具體的垂直應用,將技術具體的應用和服務發揮得淋漓盡致。”人工智能商業化專家吳霽虹告訴記者。
近年來,深圳著力佈局建設一批重大工程,加快打造人工智能研發、製造、服務和國際合作基地。徐揚生表示,行業應用領域廣泛是深圳發展人工智能的優勢,深圳人工智能發展在醫療、教育、安保、金融、生物醫學、能源、城市管理、交通管理等領域的應用都走在了全國前列。
5—10年內或可比肩矽谷
廣東省提出,到2025年人工智能産業核心規模突破1500億元,帶動相關産業規模達1.8萬億元。而深圳正率先發力人工智能的規模化應用。
“深圳在製造業基礎、資本實力和市場容量方面,有著難以替代的優勢。人工智能將給深圳提供幾十年一遇的産業機會,”王維嘉分析,“如果能夠利用好自身的優勢,並廣泛吸納國際人才,借助這次風口,在5—10年內,深圳極有可能在人工智能領域成為比肩矽谷的國際一流創新産業和科技研發基地。”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與電子工程系教授裏奧達斯·古裏博斯與深圳的眾多企業都有合作,對於當下熱門的AI,古裏博斯認為人工智能尚處於早期階段,大數據、互聯網、雲計算、物聯網等都提供了可用數據,深圳企業需要冷靜判斷哪些領域合適進入、哪些不合適進入,才能贏得先機。記者 張光岩 蘇梓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