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走進寧波保國寺:千年古剎 文化瑰寶

2018-04-13 09:03:33  來源:浙江在線  編輯:李玥

走進寧波保國寺:千年古剎 文化瑰寶

保國寺鳥瞰

  讓文物説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

  2017年,我們在浙江日報、浙江新聞客戶端以及浙江在線推出《鎮館之寶》專欄,介紹我省各地博物館珍貴的文物,引起讀者關注。

  從今天起,我們又推出作為《鎮館之寶》姐妹欄目的《浙江寶藏》,講述浙江不可移動文物背後的精彩故事。循跡先祖們留下的豐厚歷史文化遺跡,體悟先民創造的不朽傳統文化。這一期,我們走進寧波市保國寺,一探這座千年古寺的歷史、謎團……

走進寧波保國寺:千年古剎 文化瑰寶

石座背面的造石佛座記

  學生敲開古寺大門

  千年古剎重現世間

  在靈山、馬鞍山之間的山坳中,古木掩映,寧波市保國寺在此屹立千年。作為浙東名剎,保國寺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科學藝術價值,也是欣賞自然勝景的絕佳之地。

  記者隨工作人員拾級而上,一路上溪水潺潺,層巒疊嶂。保國寺古建築群佔地面積13280平方米,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寺外自然山林達28公頃。

  寺中主要殿宇建於三層臺地之上,沿中軸線自南向北有天王殿、大殿、藏經樓等,兩側還有鐘樓、鼓樓等。雖然説起保國寺,寧波人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真要溯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東漢靈山寺。

  “驃騎山高萬丈松,祥符殿閣鬱蔥蘢。登臨徒覺心神曠,信是東來第一峰。”根據《保國寺志》記載,東漢建武年間,驃騎將軍張意與他的兒子中書郎張齊芳見這裡山清水秀,便隱居於此。到了唐代佛教傳入中原,宅院被改建成寺院,因建在靈山上,一開始叫做“靈山寺”,也叫“驃騎將軍廟”。

  後經會昌法難,靈山寺被廢。直到唐廣明元年,寧波國寧寺一位叫做“可恭”的高僧,應當地施主要求,前往長安上書朝廷,請求復寺。當時18歲的唐僖宗不但批准了復寺重建的要求,還賜名“保國寺”。

  歷史給予了保國寺無限生機,就當古寺可能隱匿于山間無人過問之時,三位年輕人的到訪讓千年古寺得以重現世間。

  1954年暑假,中國建築研究室的三位學生——戚德耀和同學竇學智、方長源組成實習小組,調查杭州、紹興、寧波一帶的民居及古建築。7月30日,他們抵達慈城。聽説離城5公里的山坳裏,有座規模很大的古剎,其中大殿為唐代所建的“無梁殿”,於是欣喜地趕赴過去探查。

  當時天陰將雨,三人在山中搜尋許久,直到在大雨中推開了大殿殿門,頓時被眼前的古建築驚呆了。

  1961年3月,保國寺入選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多年的保護與研究工作,如今這裡成為了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同時還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

走進寧波保國寺:千年古剎 文化瑰寶

大殿前槽三連藻井

走進寧波保國寺:千年古剎 文化瑰寶

大殿內的瓜棱柱大有講究

  建築史上地位較高

  古人智慧熠熠生輝

  古往今來,寺廟往往以其宗教性質為人所熟知,而保國寺更是以我們祖先精湛絕倫的建築工藝而聞名。

  其中,尤以“千年大殿”北宋大殿最能代表保國寺建築精華。大殿不僅是寺內主建築,更是江南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構建築。保國寺是典型的宋代木結構建築,在宋代出版的我國最早的建築學規範性書籍《營造法式》裏,就借鑒了許多保國寺的建造經驗。

  大殿內雖沒有佛像,但仍保存有須彌座式石座,背面嵌有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造石佛座記”一通144字題刻。石座上的佛屏背板淺淺地透著一尊佛像的影子。

  殿內,每一處建築構件都蘊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在建築學上,保國寺的地位較高。

  抬頭細看大殿的天花板,你會驚嘆于其結構的複雜程度。全部結構不用一枚鐵釘,全憑精確的榫卯使鬥拱巧妙銜接,將建築物的構件牢固地結合在一起,承托起整個殿堂屋頂50余噸的重量。

  為了更好地承重,大殿裏的柱子,尤其是前內柱,都不是筆直的,而是與地面保持一定角度,由四週向中心傾斜。這是出於建築穩固的力學支撐需要,這樣的柱子能承受更多來自各方的力,且不容易變形、垮塌。

  此外,這些柱子的外觀形狀如同南瓜,因而被稱為“瓜棱柱”。據了解,這種瓜棱柱在宋朝時期的沿海一帶非常流行。

  保國寺工作人員介紹,這樣的瓜形並不是雕刻出來的,而是由木材拼合包鑲形成的。相比于整柱,這樣的拼合柱有許多優點。因大殿承重需要,如果選用整柱,必須得是直徑超大的堅固木材才行。但一根大木頭外麵包上8根小木頭,或者4根大木頭包鑲四段拼合木,作用便能等同於整柱,真正做到小材大用,經濟省料。同時,拼合柱中留有的縫隙。有助於潮氣揮發,在南方潮濕的氣候影響下柱子也不容易腐朽霉爛。

  另外,大殿還被稱為“無梁殿”,純木質結構的大殿真的能夠做到“無梁”麼?

  其實不然,外表看起來像是沒有大梁支撐的大殿,其實在前槽天花板上,巧妙地安排了三個與整體結構有機銜接的鏤空藻井,用天花板和藻井遮住了大殿的梁架。如此巧妙的設計,讓人們實在難以發現梁架所在,也難怪會誤傳為“無梁殿”。

  巧奪天工的技藝,精美絕倫的建築構造,使得保國寺成為眾多建築界學者學習、參觀的聖地。

  大殿留存未解之謎

  科學監測或能解惑

  在民間,保國寺還有更為神奇的地方,那就是留存至今的四大未解之謎——“鳥不棲,蟲不入,蜘蛛不結網,樑上無灰塵”。

  在這樣結構繁複的木結構建築裏,歷經千年卻很難見到鳥窩、灰塵、蜘蛛網等,著實令人費解。要知道,在潮濕多雨、還常有颱風等光顧的江南,木結構建築能夠保存至今已屬不易。而保國寺大殿不僅屹立不倒,還能讓蟲鳥都“謝絕光臨”,實在難得。

  記者在保國寺北宋大殿內細細看了一圈,的確沒有發現鳥類棲息過的痕跡,也沒有看見有什麼蜘蛛網,灰塵也並不多。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保國寺大殿能夠如此特別呢?

  寧波市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書記、副館長徐學敏告訴記者,早在10年前,保國寺就已經安裝完善的監控系統,通過在各角落安裝與電腦連接的監測設備,對保國寺大殿內各角落的溫度、濕度、結構的變形與傾斜、沉降等,進行24小時的監測。

  也正是這些監測手段,讓專家們從大殿環境、結構和材料等多方面對保國寺大殿四大未解之謎找尋答案。

  首先,我們來説説“樑上無灰塵”。

  上文已經説到,大殿頂部的建築構成非常巧妙,有許多鏤空的設計,透氣性極佳。而靈山一帶極高的森林覆蓋率更大大降低了灰塵量。因此,有人猜測,這兩大因素或許就是大殿極難積塵的原因。

  那麼,“鳥不棲,蟲不入,蜘蛛不結網”又是怎麼回事呢?

  關於這些謎團,不少專家前來考察後都感到迷惑不解。1975年,人們在維修保國寺大殿時,意外地從換下來的梁柱中發現梁柱的木材有一股刺激性的香味。經化驗證明,該木材叫“黃檜”,它含有一種飛禽、昆蟲不願聞的芳香油。據説,人們曾把一隻蜘蛛放在大殿的樑上,不久,蜘蛛就昏迷過去了。後來,又有很多人刻意將蜘蛛放進殿堂,可沒多久,這些蜘蛛照樣跑得無影無蹤了,殿堂裏也始終沒見過有蜘蛛網。

  但是,也有人存在質疑:已經經過千年,黃檜木的芳香氣味早該消失殆盡才對。

  對此,有人猜測,大殿建築結構或許也有功勞。除了門窗,大殿頂部有許多的通風口和採光口,還有如魚鱗般層層相貼的鬥拱結構,也形成形態不同的通風道。這樣的構造,使得大殿中能夠形成一種對流,從而産生一種超聲波,使得蟲鳥不敢接近。

  除此以外,蜘蛛生存對濕度有特定要求,一般空氣濕度在40%~60%之間是蜘蛛生存所需。空氣濕度超過70%會對蜘蛛吐絲造成困難。保國寺所處的環境濕度較高,常年能達到70%,這就超出了蜘蛛的適應範圍。

  不過,這些猜測依舊未成定論。雖然謎底沒有完全解開,但我們從中窺探到的,卻不僅僅是這些廣為流傳的神奇之處。無論是建築選址選材,還是匠人建造工藝,保國寺北宋大殿都是古人創造性智慧的産物,能夠保存至今,於時代于我們而言,都是一種幸運。

  正如徐學敏所説,保國寺是文化遺産中的精粹,是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的申遺點,也是後人汲取前人智慧的重要載體。

  2013年,這座重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六年的古建築群迎來了它的千歲生日。我們期待,在持續的保護與研究中,這座承載著歷史、智慧、文化的古建築群能夠迎來下一個千年。(浙江在線記者 朱婧)

  【閱讀延伸】

  古韻啜英

  浙江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保存有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産,素有“文物之邦”的美稱。到目前為止,我省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文物局對不可移動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護級別)200余處。今天,我們選取了部分單位,感受其風采。

走進寧波保國寺:千年古剎 文化瑰寶

杭州拱宸橋

走進寧波保國寺:千年古剎 文化瑰寶

台州府城墻

走進寧波保國寺:千年古剎 文化瑰寶

寧波天一閣

走進寧波保國寺:千年古剎 文化瑰寶

湖州飛英塔

走進寧波保國寺:千年古剎 文化瑰寶

溫州仕水矴步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