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6月5日電(記者陸文軍、鄭鈞天)近日,封閉了近70年的“神秘空間”——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舊址全面更新後正式對公眾開放。擁有多座歷史風貌建築的園區變身公共空間,成為上海城市更新的新範本。
上海早已明確要實現規劃建設用地規模負增長,這意味著上海已進入以存量開發為主的內涵式發展階段。在用地“天花板”下,推動城市更新、告別大拆大建,已成為特大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
位於上海市長寧區延安西路1262號的“上生·新所”,地處新華路歷史文化風貌區,同時擁有文物保護單位、優秀歷史建築、保留建築三種保護等級,因其獨特歷史“基因”而備受關注:近百年前,它是供外籍僑民休閒娛樂的哥倫比亞總會;後又變身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
2016年,上生所主動騰退現有廠房,全面接管園區的上海萬科為每棟建築量身定制更新措施,旨在盤活閒置的大量廠房和歷史建築。“城市更新項目,既要著力延續歷史文脈,又要賦予其適合時代和未來城市發展的使用功能。”萬科集團高級副總裁、上海區域本部首席執行官張海認為。
“在改造中,我們移除了部分老舊房屋,讓街區的通透性得以提升,並且重塑了公共空間讓原有的老社區煥發新的活力。”張海説。
據悉,“上生·新所”總佔地約4.8萬平方米,由3處歷史建築、11棟工業改造建築和3幢當代建築共同組成。一期開放近一半,建築年代和風格各不相同。重新開放之後,將成為一個集辦公、娛樂、生活、文化功能于一體的新型城市商圈和多元活力社區,滿足居民更多美好生活的需求。
“城市更新是將低效的存量物業通過品質提升和用途優化轉化成高效資産,其間將會釋放巨大的資産價值重估機會。”世邦魏理仕中國區研究部主管謝晨表示,城市更新是對城市空間形態和功能進行改善的建設活動,目的是讓更新後的城市空間與經濟活動和人群需求重新匹配。
在上海,從2014年開放的“愛馬仕之家”“綠房子”吳同文住宅,到去年開放的“榮宅”、寶慶路3號,多座城市更新後的老建築正煥發新生。隨著城市發展存量時代的到來,上海仍有大量老建築、老廠房需要改造再利用。如何在保護歷史建築文脈的基礎上,實現對老街區的功能再造,正成為新的課題。
據世邦魏理仕統計,目前上海樓齡在十年以上的優質商辦物業體量已超過800萬平方米,到2020年這一數字預計將接近1000萬平方米。
戴德梁行華東區董事總經理黎慶文表示,隨著上海城市空間不斷拓展、産業功能不斷優化,不少存量資産也面臨轉型和重新利用。過去,城市更新主要局限于居住、商辦等可營利性物業,未來可將城市更新路徑拓展至醫療、教育、公園綠地等公益性存量物業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