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瀋陽6月12日電(丁非白、洪可潤)6月11日是清初著名流人詩僧函可被流放瀋陽“焚修慈恩寺”370週年紀念日。在這一天,有著300餘年歷史的東北地區第一個文學社團“冰天詩社”以歷史面貌重現歷史文化名城瀋陽。
本次“紀念函可入沈370週年暨冰天詩社復社座談會”由瀋陽文史研究館主辦,遼沈地區50余位文史專家參與座談,集中討論了“冰天詩社”的文學成就以及流人文學對遼沈地區的文化貢獻。
遼寧省散文學會會長初國卿介紹,冰天詩社是清代東北最早出現的文學社團,也是第一個由流人組成的文學社團,由詩僧函可召集流放到遼寧一帶的遺老流民集合而成。他們將家國之痛的悲憤之語、去國離鄉的離愁別緒、砥礪志氣的灑落情懷、孤立無援的淒苦哀愁,一瀉無餘地吟唱出來。
函可(1611—1660),俗姓韓,名宗騋,廣東博羅人。崇禎十三年(1640)于廬山受戒,法名函可。明清易代之際,因撰寫《再變紀》而獲罪,于1648年6月11日被流放到盛京慈恩寺,成為清初第一位被放逐東北的流人,也是清代文字獄案第一人。
函可發配到瀋陽後,在遼沈地區生活12年。這12年裏,函可先後撰寫各種體裁的詩歌1400余首,由後人輯成《千山詩集》21卷,同時還組織了東北第一個文學社團“冰天詩社”,為推動東北地區的文化事業和文明進步做出了卓越貢獻。他的詩歌咏嘆故國之情,慷慨悲涼。同時又以雋永的文字,集中反映了東北地區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
瀋陽故宮博物院名譽院長李仲元表示,冰天詩社的文學作品具有極為感染人的藝術力量,堪稱清初流人文學的傑作。冰天詩社的詩作對東北文學起到了破荒作用,因其獨特性,在文學史上留下了獨特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