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敦煌9月27日電 (記者 丁思 馮志軍)在中國學習漢語八年的印度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研究學者愛德已是一名“中國通”。27日,他以青年漢學家的身份參加第三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他説,“通過自身語言能力和對中國的了解,讓更多印度人知曉中國及其文化”是他這個新角色的“當代使命”。
9月9日至29日,來自埃及、俄羅斯、印度、巴西、日本等22個國家的30位青年漢學家參加了2018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在上海開班並走訪了當地經濟、文化及社會發展,于24日來到敦煌開啟為期5天的實地考察學習活動。
期間,愛德還參加了敦煌文博會論壇、展覽,參訪敦煌莫高窟、敦煌博物館等地,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對中國文化十分癡迷的愛德來到莫高窟,“感觸非常深刻”,他説,古絲綢之路除了經濟方面的作用,文化交流也是其重要內容之一。沿用至今的諸多中文詞彙,便是從印度通過古絲綢之路傳播而來;莫高窟內部分佛教元素,也都是從印度傳入中國。“小時候,我在印度看到過很多的本生故事。這次,在莫高窟也看到很多本生故事的壁畫,很感動。”
愛德説,如今仍有很多印度人不知道中國是什麼樣的國家,認為中國很神秘、封閉,但來中國後,卻發現很多東西都是令人羨慕和佩服的。近年來,兩國交流日漸增多,印度電影很受中國民眾喜愛,也希望中國電影能在印度上映,讓更多印度人知曉中國文化。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各國、各地區、各民族民眾交流更為密切。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則為絲路沿線國家的中國學領域的青年人才,搭建了與中國本土優秀學術、文化、教育機構、團體、企業和學者開展交流合作的機會。
學習漢語23年的卡麗娜,是烏克蘭基輔國立語言大學高級講師,實現哥哥的夢想是她學習漢語的初衷。
卡麗娜説,每次來中國都能學習到新知識,在中國行萬里路非常重要。想要學好中文,必須了解中國的文化和歷史。每次上課,她都會給同學們講述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希望烏克蘭年輕人能更多地了解中國。
除了近距離感受千年莫高窟的神秘,外國青年漢學家們還與敦煌學者面對面探討交流,感知絲路精神的當代價值。
敦煌研究院副院長趙聲良説,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該研究院逐步加大國際間合作保護,如對莫高窟的綜合治理、治沙工程、數字化項目等等,今後還將側重與沿線國家學術機構、高校學者等展開闔作;希望青年漢學家們在開放包容的敦煌,能體會到絲路文化的獨特魅力。
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由中國文化和旅遊部于2014年創辦,目前已舉辦了14期。該項目旨在搭建支持海外青年漢學家開展中國研究的全球性平臺,並通過他們推動各國學術機構與相應中國研究機構和智庫建立長期穩定的聯繫,推進中國學研究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