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一帶一路"上的海南印記:建設成效持續開花結果

2018-10-29 10:05:34  來源:海南日報  編輯:李勝蘭

  原標題:內修外聯,建設成效持續開花結果

  “一帶一路”上的海南印記

  歷史,總有一些特殊時刻讓人銘記。

  2013年秋,習近平主席出訪期間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5年多來,“一帶一路”倡議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開啟了人類歷史上大範圍、多形式互聯互通的全新征程。這一征程,可謂波瀾壯闊,氣象萬千。

  海南地理位置獨特,扼守海上絲綢之路要衝,南海航道更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黃金水道”。這些年,海南認真貫徹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不斷深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沿線國家和地區貿易、投資、旅遊、生態環保、人文合作交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成效持續開花結果。

  搶抓機遇 服務大局

  2000多年前,亞歐大陸上勤勞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條連接亞歐非幾大文明的貿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後人將其統稱為“絲綢之路”。

  進入21世紀,面對復蘇乏力的全球經濟形勢,紛繁複雜的國際和地區局面,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精神更顯重要和珍貴。

  2015年3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系統全面地闡述“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同時也明晰了“一帶一路”的概念範疇:“‘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

  同一天,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佈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深入闡釋“一帶一路”建設願景並明晰了路徑。

  5年多來,從基礎設施到經貿往來,從金融互通到人文交流,眾多領域的合作風生水起。絲綢之路這個古老的歷史符號,正被賦予越來越多的時代內涵,也給世界帶來無限機遇。

  面對“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巨大歷史機遇,海南省委、省政府搶抓機遇,積極主動融入和服務大局。

  2017年4月,省第七次黨代會在海口開幕,再次為海南全面融入“一帶一路”作出了部署,提出將海南打造成“一帶一路”國際交流合作大平臺、海洋發展合作示範區、中國(海南)—東盟優勢産業合作示範區。

  2017年,省委、省政府制定實施《海南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對外交流合作五年行動計劃(2017年-2021年)》,進一步明確了我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對外合作的總體目標、行動計劃和具體舉措。

  2017年5月15日,省委書記劉賜貴主持召開省委常委會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時強調,要深入學習領會、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切實扛起責任擔當,找準定位、搶抓機遇、發揮優勢、紮實作為,為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隨後,劉賜貴對海南更加積極主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部署了10項重點工作。

  2017年6月5日,劉賜貴在全省服務與利用博鰲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總結會暨2018年年會動員大會上強調,要深化論壇成果轉化,用足用好用活論壇資源,推動海南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強化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同時充分發揮海南優勢,配合落實高層訪問成果,密切友城合作交往;加強國際交流平臺建設,高水準辦好主題活動,促進海南與周邊國家人文交流與民間交往;圍繞十二個重點産業加強經貿合作,打造“泛南海旅遊經濟圈”,不斷提高産業合作水準。2018年4月9日,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多場分論壇如期召開。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島嶼經濟、新興經濟體防風險、亞洲經濟一體化等諸多熱議話題中,“一帶一路”和開放成為最搶眼的關鍵詞。

  “海南30年的發展成就表明,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一帶一路’倡議倡導絲路精神,為共同解決島嶼發展提出了中國方案。”省長沈曉明的話為開放“點題”,也為開放的路徑“把脈”。

  實踐不斷證明,“一帶一路”號準了世界的脈搏,緊扣了時代發展的潮流,回應了廣大國家這種渴望發展、渴望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的需求。

  內修外聯 收穫紅利

  對於中國而言,“一帶一路”建設是繼續擴大開放之門的“金鑰匙”。對於海南來説,“一帶一路”建設既是島嶼經濟體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金鑰匙”,也是內修外聯的“加速器”。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5年多來,海南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快優化全省“四方五港”佈局,做好頂層設計。充分利用海口、洋浦航線資源,加強港口資源整合,重點打造以海口、洋浦港為核心的面向兩大洲和兩大洋的具有國際航運和物流中心功能的樞紐港。

  “目前,我省正在組織開展省級港航平臺方案研究,開展我省港口資源整合工作。同時,加快推進瓊州海峽一體化建設、‘海澄文’一體化綜合經濟圈和‘大三亞’旅遊經濟圈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完善新海港滾裝碼頭設施,協調徐聞南山港建設,加快推進海口—湛江高速鐵路工程項目。”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説。

  機場建設和開通航線方面,我省積極構築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重要航空互聯互通平臺,加快美蘭機場二期擴建工程建設。博鰲機場和二期擴建工程已建成運營。加快推動三亞新機場前期工作,項目選址已獲國家民航局批復。完成三亞鳳凰國際機場三期改擴建。積極推動美蘭臨空産業發展。大力開闢國際航線,開通和加密海口、三亞至曼谷、清邁、新加坡、峴港、檳城、吉隆坡、金邊、暹粒等空中直航航線,國際航線由2014年的37條增加到2018年上半年的56條,力爭到2020年開通100條國際航線。用好我省59國免簽政策,制定《海南省入境旅遊市場開拓扶持辦法(試行)》《外國人免簽證來瓊旅遊團服務和管理辦法》。

  投資貿易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內容。近年來,海南推進熱帶高效農業對外開放合作,從“中—柬香蕉産業園區”平臺建設項目到“東盟熱帶農業優良品種引進與示範基地”項目,從中國與柬埔寨熱帶生態農業到中非咖啡産業技術合作項目,從“中—柬香蕉産業園區”配套建設項目到“中—柬胡椒産業園區”核心示範基地項目,這些業已實施完成的項目,是海南搶抓“一帶一路”建設機遇,推動旅遊、農業、漁業、教育、油氣、醫療健康、信貸、互聯網、文化等領域國際交流合作的寫照。海南“朋友圈”越來越大,成果越來越豐碩。2016年,海南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貿易額達504億元人民幣,佔全省進出口貿易額的67.3%。海航、海馬汽車、海南橡膠、洲際油氣、海南立昇等一批本土企業相繼走出國門投資佈局。

  2018年8月20日,海南農墾投資控股集團與馬來西亞橡膠局在北京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將在促進改性橡膠瀝青道路技術商業化、加快研製和應用智慧割膠設備兩方面開展深入合作。

  “我們希望接下來會看到,這個改良的天然橡膠瀝青路不止在海南省廣泛地使用,也能夠在中國各地廣泛地使用。另外,我們希望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上,能夠將這方面的技術推廣到世界各地去。”馬來西亞原産業部部長郭素沁充滿期待。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

  這兩年,海南各類高校出境交流學生達1000多人次,2017年全年在瓊國際學生累計達3700多人次。海南首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于2017年5月獲教育部批准,當年招生260多人;新增了海南師範大學和三亞理工職業學院的3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目前中外合作辦學在校生規模約1500人。

  此外,這些年,金磚國家峰會、中非合作圓桌會議、博鰲亞洲論壇、瀾-湄合作會議等重大國事活動在海南舉辦,我省還策劃舉辦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島嶼經濟分論壇”“中國-東盟省市長對話”“南海合作分論壇”“華商領袖與智庫圓桌會”等海南主題活動。海南主動服務國家總體外交大局,以友城為支點擴大海南國際“朋友圈”,不斷擴大和深化海南對外開放,持續深化與周邊國家和港澳臺合作,逐漸成長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

  菲律賓巴拉望省長何塞·阿爾瓦萊茲非常認同“一帶一路”倡議,將之比喻為在水中投下一塊石,隨之産生的“漣漪效應”,將中國與東南亞,甚至更多國家和地區的發展與成長聯繫在一起,而且越做越大。

  從中國到世界,共識在凝聚:這是一條互尊互信之路,一條合作共贏之路,一條文明互鑒之路。

  勇挑重擔 開創新局

  2018年10月16日,世人再度聚焦海南。

  當天公佈的《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要求加強“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構築全方位立體化開放通道。鼓勵“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參與自貿試驗區建設。支持“一帶一路”國家在海南設立領事機構。支持與“一帶一路”國家開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等科技創新合作。推動海口、三亞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擴大包括第五航權在內的航權安排,提高機場航班保障能力,吸引相關國家和地區航空公司開闢經停海南的航線。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自由貿易園區在投資、貿易、金融、教育等方面開展交流合作與功能對接。

  2018年10月13日,劉賜貴在《關於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4·13”重要講話精神的十點認識》一文中強調,在守住底線的前提下,我們要堅持全球視野,對標國際通行規則,結合海南自身優勢,重點在六個方面爭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動範例,其中一個方面是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戰略支點。要深度謀劃利用好博鰲亞洲論壇和海外僑胞、瓊籍鄉親遍佈世界等優勢,加強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務實合作,深化區域合作交流,努力建設泛南海經濟合作圈。

  藍圖壯闊,航標清晰,海南自當奮楫爭先。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全省上下緊緊按照《總體方案》制定的“路線圖”,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力爭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上實現更大的突破。

  作為海南本土企業,海馬汽車多年來積極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在海外建成俄羅斯KD(散件組裝)工廠等,並已相繼投産。如今,海馬汽車實現“一帶一路”沿線的阿爾及利亞、越南、菲律賓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整車出口。

  “我們將充分依託海南的區位優勢、物流優勢等,將海口基地打造成海馬汽車的出口基地,成為海南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一張名片。”海馬國際公司負責人表示。

  目前共有約390萬瓊籍華僑華人分佈在全球59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絕大部分處於“一帶一路”沿線,僅東南亞各國就有200多萬人,相互交往歷史悠久、地緣相近、人文相親、民俗相通;“一帶一路”倡議明確提出把海口、三亞列為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強化三亞國際門戶機場功能。海南正把這些獨特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政策優勢、僑鄉人文優勢轉化為務實合作成果,推動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唱響共商、共建、共享“一帶一路”的主旋律。

  “我們將從海南發展實際出發,學習、借鑒國外(境外)自貿區、自貿港建設成功經驗,重點圍繞建立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深化對外交往、加強區域交流互動等內容創新制定工作方案,大膽闖、大膽試,儘快做好與上級主管部門的溝通協調和對接工作。”省外辦有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通過博鰲亞洲論壇等國際交流平臺體系,加強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務實交流與合作,推動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教育、農業、旅遊等交流平臺。

  作為中國與世界各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共建“一帶一路”是中國打造全方位開放格局和開放型經濟的鄭重選擇,已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重要標誌。

  “目前全球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理會等重要決議也納入‘一帶一路’建設內容,‘一帶一路’倡議已成為推進經濟全球化的新動力。”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昨日在第84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上建議,要儘快形成海南自由貿易港服務貿易新高地,加快海南自由貿易區和中國特色自貿港建設,需要海南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為目標,以自由貿易港為主題,以服務貿易為重點,以開放為先,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頂層設計、頂層協調為保障,加快形成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對外開放新高地。

  在奮力開創自貿試驗區建設新局的征程中,“一帶一路”上的海南印記必將更加獨特和璀璨奪目。(本報海口10月28日訊 記者 梁振君 通訊員 柴淼 王春壯)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