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廣州2月17日電(記者 盧鑒)記者17日從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新聞發佈會上獲悉,為確保防控生産“兩不誤”,廣州踐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多個區運用“人防+技防”等綜合舉措增強基層免“疫”力,助力企業復工復産。
在廣州市海珠區,中大紡織商圈是全國知名的布品紡織品專業批發市場,附近聚集的湖北籍來穗務工人員約5.2萬人。重點疫情地區返穗人員的返程高峰,給廣州帶來巨大的防控壓力。
“我們花了很大的力氣去做各個商會和龍頭企業的思想工作,對商圈59個專業批發市場實施推遲開市,並勸導相關人員暫緩返回,對整個市場實施嚴格管控,目前整個中大紡織商圈疫情可控。”廣州市海珠區副區長孫偉説。
發佈會現場。新華網記者 盧鑒 攝
目前,中大紡織商圈處於“不限期延遲開市”的狀態中。為了幫助包括商圈在內的企業渡過難關,海珠區制定“惠企10條”措施,在為企業減租降費減負的基礎上,計劃投入財政資金超過5000萬元,探索推出“抗疫貸”等信貸産品,努力為企業資金週轉注入“活水”, 解決燃眉之急。
孫偉説,未來,海珠區還將進一步提升中大紡織商圈的規劃定位,推動整個紡織産業向定制化、高端化、智慧化轉型升級,強化商圈科技孵化、創意研發等功能,努力把中大紡織商圈打造成為海珠的時尚之都。
運用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加強精準防控正成為廣州白雲區的新探索。作為廣州外來務工人員最多的區域,白雲區探索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把確診病例等人員和相關接觸者活動軌跡數據“管”起來。
白雲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潘志軍介紹,白雲區來穗人員約有250萬人,通過“人防+技防”相結合的手段,我們構建起精準的立體化疫情防控體系,依託“平安白雲”系統搭建區防疫信息化管理平臺,白雲區對穗康小程式等12種渠道來源數據進行清洗分類和融合比對,實現疫情管控鏈條全覆蓋。
白雲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局長王曉傑接受採訪。新華網 記者 盧鑒 攝
數據來源越豐富,防控的精準度就越高。白雲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局長王曉傑在接受採訪時説:“‘平安白雲’平臺整合了門禁、物流,盤查、辦案、衛計、教育、稅務等147類的基礎數據,在這一次在防疫工作中,我們對粵省事、穗康以及鎮街入戶等12類的數據源進行了一個整合,形成了全區重點人員的大數據。”據悉,白雲區已完成58萬餘條數據篩選整合。
既要“外防”,也要“內控”。記者了解到,社區一線主動排查病例已成為廣州增強城市毛細血管“免疫力”的重要手段。如何降低排查中的傳染風險,降低基層工作人員負擔,這已成為公眾關切的話題。
在廣州市越秀區,該區通過打造大數據管理平臺提升了疫情防控的效能。越秀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郭環介紹説,越秀區通過統籌打造“越康”平臺,減少基層社區工作者與疫區高度關聯的人群面對面接觸的風險。目前“越康”大數據平臺對全區居民建檔率近100%。此外,為助力企業復工,越秀區還打造了“越企康”,截至2月11日,“越企康”累計填報企業15435家。
會議由廣州市委外宣辦副主任龔艷華主持。荔灣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林雋、天河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龔偉河出席了發佈會並就熱點問題與媒體進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