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胡曉萌):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這條從南到北直穿北京舊城、全長約7.8 公里的城市中軸線決定了城市的整體空間格局,成為了北京城的脊梁,將京城的中和之美、壯觀之景、雄渾之勢展現得酣暢淋漓。中國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曾有言:“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産生,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為依據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申,一貫到底的規模……有這樣氣魄的建築總佈局,以這樣規模來處理空間,世界上就沒有第二個!”
12月24日,國際在線記者跟隨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院長、北京學研究基地主任張寶秀的講述,“走近”北京中軸線,了解其發展脈絡,感受歷史文化,領悟中正和諧、天地人和的中華民族文化精神。
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院長、北京學研究基地主任張寶秀講述中軸線的發展脈絡 攝影 張鶴軒
“北京中軸線創建於元代,成形于明,完善於清,變化於民國時期,發展于新中國。”張寶秀介紹,中軸線是線性文化遺産,全長7.8公里,有750多年曆史,分佈有多處大小節點。明清時期,體現皇權至上核心價值的北京中軸線,包括南、中、北三段,空間結構上可以分為16個單元,形成了四類主要文化空間:皇權政治空間、安全防禦空間、祭祀禮儀空間和商業民俗空間。現今北京中軸線的空間格局可以分為15個單元,包括四類主要文化空間:政治文化廣場、博物館文化宮、城市人民公園、商業休閒空間,充分體現了由為封建帝王服務向為人民服務的徹底轉變。張寶秀認為,北京中軸線的空間結構、標誌節點、使用功能和文化內涵不斷發生變化,是其文化空間不斷重構的過程。
“三個之軸”——源遠流長 與時俱進
在張寶秀看來,北京中軸線經歷了750多年的發展演變歷程,但是從未背離中軸線的規劃原則,其主題經歷了從皇權至上到人民至上的根本性轉變,北京中軸線空間之軸、政治之軸、文化之軸的“三個之軸”總體功能一直在傳承,其背後中正和諧、天地人和的文化精神從未改變,這種文化精神源遠流長,傳承有序,與時俱進,這正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也是展示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動實踐。
北京中軸線始終是北京的都城空間之軸。張寶秀表示,北京中軸線確定了整個城市佈局,“就像是一曲氣勢磅薄、波瀾起伏的樂章,有序曲、有高潮,還有尾聲。”張寶秀解釋道,中軸線南段就是“序曲”,由永定門、天橋、天壇、正陽門大街為主構成;中段是“高潮”,包括正陽門、棋盤街、宮廷廣場、天安門與端門、太廟、紫禁城、景山等;北段是樂章“尾聲”,以地安門外大街及鐘鼓樓為主。此外,中間金碧輝煌的故宮和周邊低矮的四合院組成的建築群高低錯落、伸縮有度,其色彩之比、體量之比,也給人帶來優美的視覺感受。
北京中軸線始終是國家政治之軸,或稱國家禮儀之軸。“不管是歷史上還是現在,重要事件、重大慶典,包括一些重大禮儀活動,都會在中軸線上的有關場所舉行。”張寶秀指出這是政治的一種象徵。此外,她認為,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等安排在中軸線上,體現出中國人民對英雄的崇敬之情。
北京中軸線始終是民族文化之軸。“禮序乾坤,樂和天地。”張寶秀表示,中軸線決定了北京城市的整體空間格局和社會秩序,充分體現了禮樂制度,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文化,展現的是中正和諧的城市特點和景觀,凝聚著北京歷史文化遺産的精華,具有無形的文化力量,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優秀遺産和珍貴載體。
“三個里程碑”——活態發展 有序傳承
“中軸線是活態遺産,是傳承發展著的。”張寶秀認為,隨著社會進步、時代發展,中軸線也順應時代潮流進行了“延伸”。現代的北京中軸線不僅貫穿了城市核心老城區,還與北面的奧林匹克公園、南面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緊密串聯,突出了城市軸線的序列性,形成了城市獨特的風貌景觀。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認為,紫禁城是北京城市發展歷程上的“第一個里程碑”,代表的是封建王朝統治時期北京城市建設的核心,也是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一大傑作。新中國成立後,天安門廣場的改造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人民當家作主時代的來臨。它賦予具有悠久傳統的全城中軸線以嶄新的意義,顯示出在城市建設上“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時代特徵,在文化傳承上有著承先啟後的特殊含義。這是北京城市發展歷程上的“第二個里程碑”。由於亞運會的召開和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的興建,顯示出北京走向國際性大城市的時代已經到來,這就是北京城市發展歷程上的“第三個里程碑”。“如今,北京中軸線向南延伸至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對接雄安新區,可以説是第三個里程碑的高潮。”張寶秀説道。
中軸線申遺——展現“和”美 天下大同
北京是中國古代都城的代表性城市,在世界城市規劃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北京中軸線對北京的城市規劃歷史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一直是北京城市發展的核心。因此,如何更好保護傳承好中軸線一直為社會各界所關注。張寶秀表示,對標對表世界遺産的高標準嚴要求,以中軸線申遺保護帶動重點文物、歷史建築騰退,強化文物保護和周邊環境整治,重塑北京老城的空間秩序,是北京老城保護的重要路徑,能讓中軸線很好地傳承發展下去。
據了解,2011年,北京市政協提出儘快制定中軸線整體保護髮展專項規劃、啟動中軸線整體保護立法程式等建議。2012年北京中軸線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申遺預備名單》。張寶秀説:“儘管中軸線上的故宮和天壇已經被列入世界遺産目錄,但它們都是獨立的遺産,並不能代表北京中軸線全部,因而中軸線整體申遺是很有必要的。”中軸線從南到北是一個系統,從建築群到橋梁到道路,把中國古代建築的科學、技術、藝術表現得淋漓盡致,具有傑出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審美價值。
保護北京老城,保護中軸線,早已成為共識。對於北京中軸線的申遺工作,張寶秀指出,在申遺過程中要注重挖掘闡釋中軸線的文化價值與內涵。“致中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而北京中軸線是中和思想的重要載體,深度挖掘闡釋中和思想的內涵與價值,不僅能把北京這個城市的故事講給世界,展現北京之“和”美,也是一個講好中國故事的寶貴機遇,從而有力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是講好中軸線故事的意義,也是中國人民的美好願景。”張寶秀如是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