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唐薇):奧運場館由於體量大、維護成本高等因素,賽後合理規劃利用一直是公認的世界性難題。作為世界上第一個“雙奧之城”,北京如何充分利用2008年夏季奧運會遺産,冬奧場館賽後又將如何利用?在2021年歲末,記者跟隨2021《魅力北京》海外傳播活動的俄羅斯拍攝團隊,走進五棵松體育館、國家速滑館和國家游泳中心,參觀外觀驚艷、功能齊備的冬奧新場館,感受科技賦能、高效改造後的現有場館“大變身”,探尋它們未來的“新出路”。
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外景 攝影 唐薇
位於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內的國家速滑館“冰絲帶”,3360塊曲面玻璃拼成的22條“絲帶”在陽光下晶瑩剔透。近日,歷經多年科研攻關,國家速滑館“冰絲帶”正式建成智慧場館。基於“超級大腦”等技術,場館在硬體運維、服務保障方面呈現諸多科技亮點。“冰絲帶”所在的位置,曾是北京2008年奧運會臨時建設的曲棍球場和射箭場,如今,冬奧會北京賽區唯一新建的冰上競賽場館在此拔地而起。速滑館的設計集成了通用空間、超大跨結構、自由曲面幕墻、冰場節能等關鍵技術,為北京冬奧會賽時、賽後的可持續運營提供保障。
行走在“冰絲帶”場館內部,藍白相間的配色動感清新。平整如鏡的冰面、舒適的空調除濕系統、動感的燈光照明設計,都彰顯了“智慧場館”的精雕細琢。
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內景 攝影 唐薇
據介紹,北京冬奧會結束後,“冰絲帶”將面向公眾開放,通過分區控制、分區運營,將1.2萬平方米的冰面根據需要分區域分標準制冰,可接待超過2000名市民同時開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樣滑冰、冰壺等所有冰上運動,市民可以共享科技冬奧成果。
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是《奧林匹克2020議程》頒布之後,第一屆從籌辦之初就全面規劃管理奧運遺産的奧運會。北京冬奧組委在籌辦伊始便高度重視遺産工作,合理利用夏奧遺産,創造豐厚的冬奧遺産,為廣大民眾、主辦城市和國家帶來長期收益是北京冬奧會籌辦工作的重要內容。
對夏季奧運會場館遺産的充分利用,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一大特色。2022年冬奧會北京賽區僅新建了國家速滑館和首鋼滑雪大跳臺,其他競賽場館都是2008年夏季奧運會遺産的改造升級。通過建設、改造,北京賽區所有競賽場館都實現了冬季和夏季場地互換功能。
正在調試中的“冰立方”內景 攝影 唐薇
經過改造後的“水立方”在原有游泳池中搭建可轉換的支撐結構,並在上面覆蓋以臨時的冰面,變身為“冰立方”,實現了由水到冰的無縫銜接,也成為世界首個冰上和水上項目同時運行的場館,賽後可承接冰上賽事和教學培訓,舉辦冰雪主題演出等。
而作為北京夏奧會籃球及棒球項目的比賽場館,五棵松體育館不僅是中國內地首家獲冠名贊助的奧運場館,現在也成為了北京文體新地標,每年可舉辦中外一線藝人演唱會、職業體育賽事、大型頒獎禮等活動上百場。在冬奧會籌辦期間,五棵松體育館已經可以高水準地實現6小時“冰籃轉換”為其變身北京冬奧會冰球比賽場館打下了牢固基礎,舉辦冰球比賽也被列為該場館的未來發展方向之一。
除了“水立方”和五棵松體育館,未來每座冬奧場館都有其發展藍圖。北京市重大項目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丁建明就曾在新聞發佈會上提到,冬奧會賽後,首都體育館園區將成為國內最大的冰上比賽、訓練、科研中心;首鋼滑雪大跳臺“雪飛天”將打造成為以冰雪文化為主題的城市廣場;延慶賽區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同步建設大眾雪道;國家雪車雪橇中心也在比較平緩的賽段設計了大眾體驗道……
冬奧場館賽時服務賽事,賽後服務城市民生和發展。越來越多的老百姓積極投入到冬季運動中,“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也正從願景走向現實。正如美國印中美研究所國際商務研究主任丹·斯坦博克此前在美國財經新聞媒體“The Street”刊文所説,北京冬奧會堅持生態優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最大限度利用現有場館,將奧運會與地區可持續發展計劃相結合,力求描繪綠色中國的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