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客屬第33屆懇親大會開幕式將於10月24日晚在洛陽市應天門北廣場舉行,當前正在進行開幕式的相關籌備工作。絢麗的燈光、精心演練的節目……每一幀都是用心,每一秒都是真誠。洛陽,將再一次刷新東方美學。河洛大鼓、少林功夫、漢劇等演出形式豐富多樣;河圖洛書、漢魏故城、黃河、洛水、二里頭龍形器等河洛元素滿滿;絲綢之路、隋唐大運河、李白杜甫相會、孔子老子對談、龍門金剛、飛天洛神將在舞臺重現。請君拭目以待。
在賀知章的詩裏,一句“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將深深的鄉愁具象化。客從何處來?能在一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中,找到答案。也能在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裏,得到解答。
沒有到過洛陽的人,也一定在夢裏見過洛陽。沒有在夢裏見過洛陽的人,也一定在詩詞裏聽到過洛陽。那是一種陌生的熟悉感,是刻在骨子裏的鄉土牽絆。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回望歷史,客家先民第一次南遷,是從漢魏洛陽城出發,扶老攜幼、櫛風沐雨,踏上漫漫征程。西晉末年,諸王爭權,同室操戈,骨肉相殘,戰亂、災荒、疾疫交相攻逼,皇帝領著高官、士族逃離京城洛陽,中原人民開始大量南遷,形成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漢人大規模遷徙浪潮。唐中後期的戰亂和五代紛爭,引發了北方漢人的第二次大規模南遷,其中一支移民即為客家先民。
客家先民第三次大遷徙,發生在兩宋之交至明代中葉,客家民係逐步走過孕育、形成、完善的路程。
“身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客家先民南遷時,思念不能復返的家鄉,在他鄉取故鄉之名聊以慰藉,於是我們可以看到遍佈全國的“洛陽”。
廣東省連州市瑤安鄉洛陽村全貌 楊格亮 攝
也正是因“作客他鄉”的歷史,所以逐漸有了“客家人”的名字。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有數個洛陽鎮、幾十個洛陽村,還有許多以洛陽命名的江河、建築,如洛陽江、洛陽河、洛陽溪、洛陽湖及洛陽橋、洛陽臺、洛陽亭、洛陽閣等。這些“洛陽”鐫刻了客家人綿延不斷的鄉愁印跡,也正是洛陽“客家祖根地”的有力證明。
“老去已忘天下事,夢中猶看洛陽花”
走進漢魏洛陽城遺址,曾經矗立於此的高大城闕、巍峨宮殿早已化為煙雲,只留壯觀的建築基址訴説這座古城曾經的繁華與興盛。泱泱太學,教育之源。洛陽太學遺址位於今洛龍區佃莊鎮太學村,這個村子也因此而得名。文明的傳承離不開教育,太學就是當時全國最高教育機構。
熹平石經,浩瀚工程。在洛陽博物館,一塊靜靜陳列在展室的石頭不時吸引遊人駐足。石頭冷硬,字藏深意,它就是曾矗立在洛陽太學的熹平石經殘碑。一片一塊、一字一句都見證了當時文化的繁盛。
悠悠伊闕關,漫漫客家路;走過萬安山,難忘故土情。“中原客家先民南遷聖地紀念碑”巍然屹立,“大谷關客家之源紀念館”重塑河洛“根親地標”無數與客家人相關的遺址遺跡如星斗般散落在洛陽的田野與山川之間,如同歷史的低語者,默默訴説著客家與河洛的淵源,無聲見證著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1700年前,客走他鄉。如今,客家回家。10月24日至26日,世界客屬第33屆懇親大會將在洛陽舉行。
在外為客,回洛為家;萬里歸鴻,千年圓夢。洛陽盼著客親回家,感受血脈相連的故鄉情深,體驗古都新韻的精彩蝶變。世界客屬第33屆懇親大會開幕的日子越來越近。眼下洛陽正在進行最後的準備工作,全力“迎”客、聚“客”、留“客”,傾力打造一屆弘揚客家文化的盛會、一屆親人回鄉圓夢的盛會、一屆深化交流合作的盛會。(來源:洛陽旅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