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寒意深深,大雪節氣如約而至。12月6日,我們迎來了冬天的第三個節氣——大雪,這也標誌著仲冬時節的到來。大雪節氣與小雪節氣一樣,都是反映氣溫與降水變化趨勢的節氣,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與天氣預報中描述降雪量的大雪無必然聯繫。
所謂“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時,民間有腌肉、腌魚、進補、賞雪等習俗,無論什麼時節,“吃好喝好”都在一餐一飯之間表達著中國人對生活的熱愛。
由北京市文旅局和國際在線聯合推出的“中國節氣裏的京味非遺”系列短視頻大雪篇,重點介紹了京味非遺——北京稻香村京式糕點製作工藝,讓您通過可愛的糕點讀懂別樣冬日京味。
仲冬時節天欲雪 大雪民俗知多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大雪,十一月節,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節氣一般會在每年的12月7日前後到來,降雪的可能性較之於小雪節氣更大。
大雪前後,正值歲末年終,人們會為過冬和新年做準備,各地的民俗也都繞不開一個“吃”字。此時,我國江蘇、甘肅、青海等地有腌制“鹹貨”的習俗,南方不少地區則會腌魚、腌肉,用時光沉澱出最好的舌尖風味。此外,大雪也是“進補”的好時節,民間素有“冬天進補,開春打虎”的説法。可見,“吃頓好的”不僅僅是一種味覺的享受,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表達。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北方地區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自然景觀,南方部分地區也有“雪花飛舞,漫天銀色”的迷人圖景,獨有的冬日意境中,也讓我國民間形成了大雪時節觀雪賞梅的習俗。
大雪進補正當時 需要一點甜蜜京味
大雪時節,除華南和雲南南部無冬區外,我國遼闊的大地基本已披上冬日盛裝。天氣寒冷,補補嘴空,進食滋補食物自然是人們的不二選擇,此時若是再有一些糕點佐餐,便是舌尖上的一大幸事。
提及傳統京味糕點,北京稻香村的大名你一定聽説過。北京稻香村始創于1895年。當時,金陵人郭玉生在前門觀音寺初創北京稻香村南貨食品店,採用“南店北開,前店後廠”的經營模式生産糕點、肉食等,在京城贏得了廣泛歡迎。因民國初年社會動蕩,北京稻香村一度被迫歇業。直到1984年,第五代傳人劉振英恢復了這個老字號,成立了北京稻香村公司。2006年,北京稻香村被商務部認定為“中華老字號”。
北京稻香村糕點 攝影 董曉麗
北京稻香村糕點 攝影 董曉麗
在北京稻香村的一眾産品中,“京八件”尤為出名。“京八件”從宮廷禦膳房傳到民間,用料考究,味道香醇,裏面的福字餅、祿字餅、壽字餅、喜字餅、太師餅、椒鹽餅、棗花糕、薩其瑪等,對應“福祿壽喜財文吉子”八件人生得意之事。北京稻香村的京式糕點手工製作技藝也因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和工藝特點,被列入北京市東城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如今,北京稻香村已發展成為一家現代化的食品公司,主要經營糕點、熟食、速凍食品等16大類600多個産品,被消費者親切地稱為“京城百姓大食堂”。
來前門大街 感受地道京韻國風
若是你看過不少以北京為背景的電視劇,那你一定對“前門大街”有所耳聞。前門大街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始建於明正統元年,北起正陽門箭樓,南至永安路,是北京中軸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條街上,你既可以看到北京的人文歷史,也能品味到地道的京味民俗風情。
燈火璀璨的前門大街 圖源 首都之窗
自古以來,前門大街便是人來貨往、商賈雲集的著名商業區。而現如今,這裡依舊熱鬧非凡。吳裕泰茶莊、全聚德、東來順、同仁堂……在前門大街,各大京味老字號匯聚,讓人們透過人間煙火感受在時光中沉澱下來的北京韻味。近年來,北京前門大街圍繞“老字號+國潮”的定位優化商業業態,加速建設京味文化體驗式消費街區,推動老字號與非遺文化場景的融合創新,讓老商業區成為熱點旅遊打卡地,成為不少消費者尋味京韻的首選。閒暇時,不妨與親友來此,在冬日暖陽籠罩下的前門大街感受一下地道的京韻國風吧!
想要了解更多京味非遺和北京最美文旅打卡地,歡迎持續關注由北京市文旅局和國際在線聯合出品的“中國節氣裏的京味非遺”系列短視頻。下次冬至節氣時,猜猜我們會在哪相見吧!(文/韓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