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乙巳蛇年正月初六,我們迎來了立春節氣。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的開端,象徵著新生的開始。值此時節,大地逐漸甦醒,萬物開始復蘇。中國人極為重視立春,會在這天舉行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包括迎春、咬春和貼宜春字畫等,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盼。
由北京市文旅局和國際在線聯合出品的“中國節氣裏的京味非遺”系列短視頻推出“立春篇”,聚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一得閣墨汁製作技藝,讓您在幽幽墨香中感受非遺技藝的獨特魅力,開啟充滿詩意與希望的春天之旅。
“一年之計在於春”,感悟民俗裏的美好期盼
立春標誌著漫長的冬季已經結束,人們迎來了溫暖和煦、生機勃勃的春季,自然界開始了新一輪的循環。立春之後,氣溫回升,白晝時間延長,雨水也變得更加充沛。此時雖依然春寒料峭,但寒冬已盡,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大自然生機勃發。因此,古代的人們非常重視立春這個節氣,古時甚至有專門的迎春儀式。宋代的《夢粱錄》中記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到了清代,迎春儀式更演變為社會矚目、全民參與的重要活動。
“一年之計在於春”,立春時,北京人喜歡吃春餅。清人陳維崧在其《陳檢討集》一書中亦説:“立春日啖春餅,謂之‘咬春’。”舊時,立春日吃春餅這一習俗不僅普遍流行於民間,在皇宮中春餅也經常作為節慶食品頒賜給近臣。傳説吃了春餅和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吃春餅講究從一頭吃到另一頭,寓意“有頭有尾”,闔家歡樂。還有些地方將包好的春餅油炸,稱為“春卷兒”。在立春這一天,人們還會在家裏或門楣上貼上紅色的宜春帖,以示迎接春天的到來。宜春帖上通常會寫上一些吉祥的話語或詩句,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盼。
在濃濃墨香中,感受翰墨丹青裏的京味非遺技藝之美
北京作為六朝古都、中國的文化中心,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文化積澱,其文化藝術行業老字號品牌更是熠熠生輝,其中就包括一得閣等歷史悠久的知名百年字號。
匈牙利主播多麗娜(右)在一得閣墨汁製作技藝傳承人魏光耀指導下體驗制墨技藝
一得閣墨汁製作技藝是中國傳統制墨工藝的傑出代表。一得閣始建於清同治四年(西元1865年),以墨汁名揚于天下。“一藝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書”,這句藏頭聯道出了“一得閣”的來歷。創始人謝松岱因在考試中飽受研墨之苦,便開始探尋制墨之理,終於研製出與墨塊相媲美的墨汁。一得閣墨汁憑其墨蹟光亮、耐水性強、書寫流利、寫後易幹、四季適用等特點,贏得眾多書畫者的好評濃濃的墨香味流傳了150多年。
2006年,一得閣被國家商務部認定為“中華老字號”。2007年,一得閣墨汁製作技藝被列入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名錄。2014年,一得閣墨汁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來北京潭柘寺,在千年古剎祈福迎祥
潭柘寺在春節期間是重要的祈福場所和遊覽地。每年春節舉辦廟會時,會有很多人來到潭柘寺許願祈福,以求新的一年平安順遂,節日氛圍十分濃厚。在跨年夜和除夕當天,潭柘寺還推出了“跨年敲鐘許願直播”和“潭柘寺傳統夜場祈福”活動,人們在觀賞美麗夜景的同時,感受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潭柘寺 圖源 門頭溝區政務服務管理局
潭柘寺始建於西晉,至今已有近1700年的歷史,是北京地區最早修建的佛教寺廟之一。在北京,素有“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的説法。潭柘寺規模宏大,建築保持著明清時期的風貌,是北京郊區最大的一處寺廟古建築群。整個建築群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建築的美學原則,以一條中軸線縱貫當中,左右兩側基本對稱。建築形式有殿、堂、閣、齋、軒、亭、樓、壇等,多種多樣。早在清代,平原紅葉、九龍戲珠、千峰拱翠、萬壑堆雲等“潭柘十景”就已經名揚京華。
老北京的寺廟與牌樓、城墻、城門一樣,不僅是北京的“名片”,更是歷史、文化和民俗的承載體。這個春天,不妨來潭柘寺登高望遠,祈福迎祥,感受老北京風情與古建築之美。(文 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