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穀雨潤萬物,京味非遺烙繪春日風華

2025-04-20 09:51:15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編輯:馮薇薇

  “細雨連綿暮春到,雨生百谷夏將至。”4月20日,我們迎來了穀雨節氣。作為春季最後一個節氣,穀雨有著特殊的意義,它是自然的慷慨饋贈,帶來豐沛雨水滋養大地;也是人們播種希望、憧憬豐收的重要時刻。它既蘊含著農耕文明裏的生活智慧,又展現蓬勃向上的自然生機。

  由北京市文旅局和國際在線聯合出品的“中國節氣裏的京味非遺”系列短視頻本期推出“穀雨篇”,聚焦獨具特色的焦家浸烙葫蘆製作技藝,帶您領略葫蘆上勾勒出的春日雅韻與文化魅力。

  穀雨民俗韻悠長,尋味暮春好時光

  穀雨時節,民間的諸多習俗為這個時節增添了別樣的煙火氣息。在自然的呼喚下,踏春成為人們奔赴春日之約的儀式。為了祈求豐收與健康,民間有“走穀雨”的風俗。這時節,人們登山踏青,賞花遊湖,寓意與自然相融合,強身健體,同時祈求豐收和好運。

  穀雨茶與吃春,是舌尖上的春日盛宴。穀雨茶得春雨滋養,葉肥香濃、口感醇厚。穀雨時,北京茶館熱鬧非凡,人們點茶輕嗅慢品,享受寧靜。此時節,香椿、菠菜、春筍等時蔬成了餐桌主角。香椿拌豆腐,青白相映,味道本真;春筍炒肉,鮮嫩與醇厚交融,一口嘗盡春味。品穀雨茶、嘗春日鮮蔬,是人們對春天的深情眷戀,也是對生活的熱忱禮讚。

  在一些地方,還有祭海、祭倉頡、賞牡丹等習俗,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僅承載著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和對文化的傳承,也豐富了穀雨時節的文化內涵,讓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傳承。

  烙彩浸韻:葫蘆方寸間的乾坤造化

  中國葫蘆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葫蘆最初為實用器具,後因獨特的外形和堅固的質地,且諧音“福祿”,承載著人們對幸福、吉祥的美好祈願,成為獨具特色的藝術創作載體。

穀雨潤萬物,京味非遺烙繪春日風華_fororder_穀雨海報圖片

焦家‌浸烙葫蘆第四代傳承人焦宇與古巴主播白德輝(左)展示製作好的‌浸烙葫蘆作品

  焦家浸烙葫蘆製作技藝,是中國民間手工藝與傳統文化的結晶。其以傳統烙畫葫蘆技法為基石,在葫蘆表皮浸入特製助燃固色材質,使烙痕穩定持久,畫面溫潤自然。創作中不僅運用中國畫的勾勒、點染、白描等手法,還借助葫蘆天然的形狀與獨特皮質,自帶古畫底色,經浸烙後,畫面層次豐富、色調獨特,立體感強,兼具棕色素描與木版畫的風韻。

  焦家浸烙葫蘆製作技藝在堅守傳統的同時積極創新,結合現代審美與生活需求,設計出時尚擺件等實用又具藝術性的葫蘆製品;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推廣並通過開設非遺體驗工坊、舉辦文化展覽、參與民俗活動,讓大眾感受其獨特魅力。作為地方非遺項目,焦家浸烙葫蘆製作技藝正邁向更大舞臺,助力傳統民間藝術傳承。

  紅螺覽勝:對話千年的詩意之旅

  穀雨時節,降水增多,春雨如絲如縷,細密地滋潤著大地,處處洋溢著生命的律動與活力。此時的北京紅螺寺,更是別有一番韻味。

穀雨潤萬物,京味非遺烙繪春日風華_fororder_圖片1

紅螺寺春景 圖源:紅螺寺景區微信公眾號

  紅螺寺位於京郊懷柔區城北3公里的紅螺山腳下,有“千年古剎”之美譽,其開山緣起可追溯至東晉,是中國北方佛教發祥地和最大的佛教叢林,有“南有普陀,北有紅螺”之説。

  千年古寺北依雄偉的紅螺山,南照秀美的紅螺湖,寺廟周邊林壑蔭蔽,古樹參天。“紅螺寺三絕景”——禦竹林、雌雄銀杏、紫藤寄松聞名遐邇,百萬桿翠竹與千畝古松林將寺院環抱,繪就了“碧波藏古剎”的美景。

  如今,紅螺寺景區形成了古廟文化區、觀音寺文化區、大佛文化區以及紅螺山、青龍山兩個自然觀景區的“一日遊”觀光格局,有“春看花、夏避暑、秋觀葉、冬賞歲寒三友”的觀光特色。

  穀雨,是雨潤茶香的春日雅韻,亦是古寺禪意的清幽篇章。這個暮春,不妨走進紅螺寺,聆聽梵音嫋嫋,感受禪意與春光的交融。(文 石麗敏 王榕)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