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熏風吹春去,萬物並秀迎夏來。”5月5日,我們迎來立夏節氣。作為夏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夏標誌著萬物由生到長的轉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生命進入了旺盛的生長期,“萬物至此皆長大”。
由北京市文旅局和國際在線聯合出品的“中國節氣裏的京味非遺”系列短視頻本期推出“立夏篇”,聚焦別具一格的北京沙燕吉祥鳥製作技藝與楊門漿水豆腐,帶您感受沙燕翱翔間的靈動之美,品味漿水豆腐裏的醇厚滋味,領略立夏時節獨特的非遺魅力與傳統風情。
立夏風華,節俗繽紛
立夏時節,豐富多彩的民俗為漸盛的暑氣注入鮮活的人文氣息。在萬物繁茂生長的時節,人們以傳統習俗為媒介,寄託對生活的美好祈願。
嘗新食俗是立夏最鮮活的味覺記憶。民間“立夏見三新”的俗語代代相傳,這“三新”亦作“三鮮”,在不同地域綻放出多元風味。江南水鄉以莧菜、蠶豆、黃瓜組成“地三鮮”,凸顯田園清新;靠海地區則將海螄、鰣魚、河豚奉為“水三鮮”,盡顯江海豐饒;山林環繞之處,櫻桃、杏子、枇杷構成“樹三鮮”,洋溢著草木清甜。家家戶戶都將時令鮮味端上餐桌,以舌尖的滿足,致謝自然的慷慨饋贈。
“秤人”是立夏最具儀式感的傳統之一。立夏日,人們在庭院或村口支起大木秤,以籮筐或座椅為器具,男女老少輪流稱重。待立秋再稱,通過對比體重祈願一夏安康。
鬥蛋遊戲是立夏最歡樂的童趣時刻。孩子們將煮好的雞蛋、鴨蛋裝入彩線編織的蛋套,挂在頸間。小夥伴們兩兩對決,以蛋頭相碰,蛋殼不破者即為“蛋王”。清脆的碰撞聲與歡笑聲交織,為夏日增添生機。
沙燕翩躚承匠藝,豆香蘊韻啟夏章
千年文明薪火相傳,中國傳統技藝熠熠生輝。北京沙燕吉祥鳥製作技藝和楊門漿水豆腐製作技藝,便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瑰寶。
俄羅斯主播Marina(中)與楊門漿水豆腐製作技藝傳承人楊坤全(左)、北京沙燕吉祥鳥製作技藝第三代傳承人阮福軍展示非遺産品
北京沙燕吉祥鳥造型優美,有著獨特的魅力。它被稱為阮氏沙燕風箏,又有“手心裏的吉祥鳥”之美譽。與傳統沙燕風箏不同,北京沙燕吉祥鳥更為小巧,僅有15釐米大小,還配以響針、響片、牽線等,搖起來會發出“沙沙”的聲音,不僅顏色漂亮,還寓意著送來祥瑞、甩走煩惱。2021年,北京沙燕吉祥鳥製作技藝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豆腐一直以親民的價格、豐富的營養、可口的味道深受人們喜愛,而楊門漿水豆腐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楊門漿水豆腐始於清光緒年間,至今已有140多年曆史。其製作採用家傳的“8字點漿法”,用漿水而非鹽鹵來點漿。2000年,楊門漿水豆腐製作技藝被引進懷柔,以優質大豆和懷柔山泉水為原料,做出的豆腐細膩、白嫩、口感好、豆味重,既保留了傳統手工豆腐的醇厚本味,又因懷柔水土孕育出別具一格的風味。2011年,楊門漿水豆腐製作技藝被列入懷柔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書院拾萃,墨香靜享
在北京懷柔紅螺山下、雁棲湖畔,有一處別具韻味的文化空間——溫陽書院。溫陽書院原名螺峰書院,光緒七年(1881),知縣嚴暄重建,改名溫陽書院。
溫陽書院 圖源 “溫陽書院”微信公眾號
溫陽書院由前後兩院構成。前院以近千平戶外草坪為基底,搭配紫藤寄松的水堂景觀,兩個中式庭院圍合出東西兩處室內空間。東塾是席地而坐的傳統茶道空間,適合開展20至30人的文化分享課程、沙龍或內訓活動;西塾則設有6個相對獨立的茶桌區域與一間10人包間,為茶客們提供私密的品茗休閒之所。後院是傳統灰瓦坡頂建築與近千平院落,未來將規劃為書院駐場文化老師的獨立庭院工作坊,室外自然雅致,室內則兼顧直播與授課功能。這座將傳統文化線下體驗與線上推廣相融合的創新書院,不僅修復了文化傳播的斷層,也打破文化與生活的隔閡,讓傳統文化在當代煥發新生。
立夏,是綠蔭蟬鳴的夏日序曲,亦是書院雅集的閒適時光。這個初夏,不妨步入懷柔溫陽書院,在茶香嫋嫋中感受傳統文化與夏日意趣的碰撞,靜享一方詩意清涼。(文 石麗敏 王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