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甲骨文作槳 向世界進發(了不起的甲骨文)
安陽打造的《洹溯·大邑商》實景演出。河南日報記者 楊之甜 攝
遊客在安陽殷墟景區甲骨文長廊參觀。河南日報記者 趙阿娜 攝
2025年盛夏,安陽文旅又一次交出喜人答卷:
上半年,全市累計接待遊客4994.8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22.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8%、12.8%。安陽市遊客接待量和旅遊綜合收入連年保持高速增長,文旅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逐年增大,入境旅遊市場不斷拓展,規上文旅企業規模逐漸壯大。
安陽,這座承載著3300年文明記憶的城市,正以殷墟甲骨文為核心,加速打造世界級文化地標,將刻在城市血脈中的文化基因轉化為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強力引擎。
沉浸式場景提升文旅“留客”能力
AR技術讓甲骨文從展櫃“跳”進現實。8月18日,在殷墟博物館,來自天津的遊客李雯沉浸在數十件裸眼3D呈現的商代文物中,不知不覺就逛了三四個小時。
“有了這些沉浸式體驗項目,遊客停留時間比過去延長了近一倍,館內文創店銷售額也有明顯增長。”殷墟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説。
多元化的沉浸式場景打造,不僅能延長遊玩時間,更能重塑安陽文旅産品的消費價值。
夜幕下的洹河兩岸,無人機編隊將甲骨文圖像投射到夜空,《洹溯·大邑商》室內實景演出場場爆滿……來自重慶的陳先生帶著妻女自駕去北京遊玩,原本只是路過安陽,沒想到計劃內一天的行程被各種沉浸式場景拉長到三天。
遊客的“停留時間”轉化成城市的GDP,這是安陽以延長停留時間、深化消費體驗來激發二次消費的文旅經濟增長新思路。
在安陽不斷創新沉浸式場景過程中,體驗經濟的溢出效應正在逐漸擴散。中國文字博物館內的字都酒店裏,大堂內陳列的甲骨文象棋、立體文物書籤等文創産品吸引遊客駐足把玩;而在太行大峽谷懸崖邊,太行雲海漫過窗欞,夜晚仿佛伸手就能觸摸星空……這些有獨特記憶點的安陽美宿,不僅展現了“可居可遊”的獨特魅力,更實實在在地拉動消費,帶動經濟增長。
安陽文創變成“能帶走的城市記憶”
走進中國文字博物館文創商店,來自武漢的遊客陳錫海正在幫女兒挑選“小倉頡”盲盒。“這個以倉頡形象打造的原創IP,其系列文創産品都非常可愛。我女兒選購了不少文具,這會兒又迷上了盲盒,帶回家擺在書桌上,就是對安陽這座城市最好的留念。”陳錫海説。
如今,形式多樣、有獨特記憶點的文創産品已經成為安陽文旅出圈的法寶。今年“五一”假期,殷墟博物館西廣場的文創集市火爆出圈,成為全國各地遊客喜愛的熱門打卡地。其中,以殷墟出土文物為靈感的“玉龍玉鳳紋飾”隨身鏡系列文創産品,開售當日便告罄。該産品巧妙融合商代玉龍、玉鳳紋飾與現代設計,鏡背鐫刻甲骨文“安”字,寓意平安相伴,成為遊客爭相選購的文化伴手禮。“這些文創産品設計精美。能把殷商文化‘帶’回家,很有紀念意義。”上海遊客王先生稱讚。
短短一年多時間,安陽市重點景區、博物館持續發力,上新各類文創産品500余種,目前在售文創産品品類共8大類2200余種,“安陽文創”呈現出維度多樣、IP鮮明的景象。
“文化IP打造需要紮根歷史、貼近生活、擁抱創新。”安陽市文化廣電體育旅遊局産業發展科科長董光表示,未來,他們將圍繞殷墟、中國文字博物館等核心資源,開發更多“可體驗、可帶走、可傳播”的文創産品,讓安陽獨特的文化符號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消費引擎。
入境遊打開消費增長新空間
今年7月召開的2025安陽市文化旅遊發展大會暨入境旅遊推進會上,安陽市委書記袁家健提出,“奮力打造殷墟甲骨文世界級文化地標”。會議當天,安陽市推出三條入境旅遊精品線路,現場多家文旅單位和境外旅遊機構、企業簽訂6個合作項目。憑藉“殷墟甲骨文”這塊金字招牌,入境遊將成為促進安陽文旅産業發展新的增長極。
上半年,安陽市入境遊客人次實現歷史性突破,其消費新引擎作用初現。
“這個暑假,有來自俄羅斯、西班牙等國家的多個境外研學團隊走進安陽。”安陽入境遊專班工作人員介紹。
8月16日,“你好!中國”2025亞洲旅行商中國行·安陽站入境旅遊産品推介會在安陽舉行,來自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7個國家的30余名亞洲旅行商代表齊聚安陽。會上,全英文版安陽入境旅遊線路推介吸引了眾多旅行商的目光,一張張名片變成橄欖枝,釋放共謀發展的合作信號。
攜程商務副總裁、攜程文旅産業學院院長劉迪以一組數據展現安陽的開放活力——攜程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安陽入境旅遊人次同比增長21.26%,入境旅遊收入同比增長36.29%。他表示,安陽正成為全球遊客體驗中國歷史文化的首選城市之一。
“安陽打造世界級文化地標,關鍵在於守住了‘甲骨文’這一核心辨識度。”劉迪認為,安陽的實踐提供了三大啟示:一是科技賦能讓傳統文化“可感知”,解決了文物與大眾的距離問題;二是IP衍生讓文化價值“可轉化”,通過文創産品實現情感連接;三是全域聯動讓發展成果“可共享”,形成文旅惠民的良性循環。
深耕全球文旅市場,安陽以甲骨文作槳,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星辰大海。(記者 李林 楊之甜 河南日報通訊員 李婧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