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運河青”車廂地鐵扶手裏,出現唐代彩陶馬與陶牛組成的隋唐“牛馬”。
洛陽地鐵2號線博物館主題專列“蜜褐紅”車廂。
“大漠金”車廂裏,黃金“牛馬CP”引乘客拍照打卡。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河南日報記者 王雪娜 攝
踏入地鐵車廂的瞬間,仿佛跨入時空隧道。腳下是延伸三千年的時間軸線,“龍門二十品”碑刻書法在流動的光影中舒展——這不是博物館的特別展廳,而是今年8月上線的洛陽地鐵博物館主題專列。
9月1日,記者搭乘洛陽地鐵2號線出行,滿載洛陽“頂流文物”裝飾畫的地鐵博物館主題專列從八里堂站發車,以“流動博物館”的形式,帶領乘客沉浸式感受十三朝古都的璀璨文明。
“媽媽,這個陶俑好像在對我笑。”小女孩踮起腳尖,指著車門上兩個彩繪陶牽手女俑。這對被網友稱為“好閨蜜”的北魏陶俑,正以跨越千年的攜手姿態,出現在地鐵車廂的連接處。一件西周時期的銅當盧被創意地標注為“文物Labubu”,讓原本神秘的青銅器瞬間多了幾分萌趣。
據悉,該專列由洛陽交投集團聯合洛陽博物館、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以及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共同打造,以裝飾畫的形式集中展示三大博物館的代表性文物,讓市民和遊客在通勤出行中,近距離領略河洛文化的魅力。
踏入“蜜褐紅”車廂,仿若開啟時光盲盒。車廂的泥塑佛面像,眉眼間流轉著魏晉的慈悲;石辟邪鎮守一隅,復刻出漢魏王朝的威嚴;三彩黑釉馬昂首欲馳,大唐的豪邁撲面而來;彩繪陶牽手女俑並肩而立,傳遞著漢魏生活的脈脈溫情。
在“大漠金”車廂裏,一場跨越時空的漢魏奇遇正悄然上演。北魏菩薩像靜立其間,盡顯魏晉佛韻;西晉陶熨斗與金馬靜靜陳列;鎏金銅牛光澤流轉,訴説著漢魏時期的工藝傳奇;東漢大吉瓦當印刻歲月祝福,陶百戲俑再現盛世市井的歡騰。
“運河青”車廂如同打開一部立體的運河史書。隋代石獅威風凜凜,見證著隋朝的強盛;唐代三彩天王俑表情悍然,釉色斑斕間盡顯盛唐氣魄;清代運河一號古沉船靜臥一隅,承載著往昔客貨運輸的繁忙;彩陶馬與陶牛身姿矯健,生動還原當時的生活圖景,帶領乘客在車廂中領略大運河畔千年的風雲變幻。
“讓文物用當代人熟悉的方式説話,是傳承最好的開始。”洛陽交投集團項目負責人介紹。列車繼續穿行在城市地下,窗外是飛速後退的黑暗隧道,車內是靜靜流淌的三千年文明。當現代通勤工具與古老文物奇妙相遇,洛陽用創新的方式證明:傳統文化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陪伴在每一個尋常出行的日子裏。
地鐵是城市文化宣傳的重要窗口。近年來,結合城市發展需求,洛陽地鐵先後打造“學習強國”主題專列、牡丹主題專列、“護苗”專列、洛陽詩詞專列等多趟專列。這次打造博物館主題專列,是推動洛陽文物“走出”博物館、融入市民生活、提升洛陽文旅吸引力的又一舉措。“未來,洛陽地鐵將繼續拓展‘地鐵+文化’創新模式,助力洛陽建設青年友好型城市。”洛陽交投集團有關負責人説。(記者 陳學樺 王雪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