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教授、圖像學實驗室首席專家、上海外國語大學世界藝術史研究所所長、國際藝術史學會原主席朱青生接受國際在線採訪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馮薇薇):9月16日-17日,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産數字化論壇在陜西西安舉行。本屆論壇以“數聯古今 智繪文明——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旨在加強交流對話、凝聚廣泛共識,更好以數字化賦能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為推動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來自全球50余個國家和地區,及9個國際組織的約800名嘉賓參會。
論壇期間,北京大學教授、圖像學實驗室首席專家、上海外國語大學世界藝術史研究所所長、國際藝術史學會原主席朱青生接受採訪,就文化遺産數字化的意義、技術路徑與未來方向分享見解。朱青生指出,文化遺産數字化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一場觀念革命。
三十年技術積累,從漢畫到埃及的突破
朱青生帶領的團隊已深耕文化遺産數字化領域三十年。從1995年開始,團隊就致力於中國漢代圖像的數字化工作。“當時掃描一個不太清晰的圖像就要3-4個小時,花費1萬多元。”朱青生回顧了早期的技術困境。如今,中國的微痕掃描技術早已達到世界前沿水準。2023年,團隊憑藉三十年的研究成果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63卷《漢畫總錄》,正是三十年工作的集中體現。
中國團隊的技術實力在國際合作中得到充分驗證。朱青生透露,團隊技術曾幫助埃及發現了新的法老墓入口,震驚埃及古學界。“我們能夠將看不見的細節通過工業級設備掃描下來,再通過演算法和專家解讀呈現結果。”朱青生説。
超越技術層面,構建系統解決方案
朱青生強調,文化遺産數字化不僅是保存技術,更是一套系統解決方案。例如,通過高精度的微痕掃描技術,可以清晰呈現文物表面的細微痕跡,而索引語言方案(IIML)則為圖像的標注和檢索提供了標準化工具。在理論層面,朱教授提出了“形相學”理論,對圖像的本質和分類進行了深入探討。他認為,圖像不僅僅是物的再現,更是人類對真理的一種圖表解釋。這一理論為文化遺産的數字化解讀提供了新的視角。
觀念轉變與市場運作:文化遺産的全民共享
面對數字化進程中的現實挑戰,朱青生提出了以市場機制推動數字資源共享的解決方案。他建議將數字文化遺産産品轉化為可分割、可交易的股權式産品,通過區塊鏈等技術保障版權,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使學校、機構甚至個人都能以較低成本獲取高品質數字資源。
朱青生強調,文化遺産數字化不僅是一項技術工程,更是一種“向美的傳播”。他期待團隊未來能以技術為支撐、以理論為引領、以市場為機制,率先走出一條文化遺産數字化創新之路,為構建人類文明共同體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