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絲綢博物館副館長張成名接受國際在線專訪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馮薇薇):近日,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産數字化論壇在陜西西安舉行。本屆論壇以“數聯古今 智繪文明——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吸引全球50余個國家和地區,及9個國際組織的約800名嘉賓參會。論壇期間,中國絲綢博物館副館長張成名接受國際在線專訪,深入闡釋了“絲綢之路數字博物館”的建設理念、技術實踐與國際合作願景。該項目作為中國文博領域數字化創新的重要成果,正以開放、共享的姿態推動全球文明交流互鑒。
以數字技術重構絲綢之路精神內核
張成名介紹,絲綢之路數字博物館的初心是聚合全球與絲綢、紡織品及絲綢之路相關的文物資源,通過數字化平臺打破物理邊界,實現文明的深度對話。目前,平臺已匯集來自18個國家、40余家博物館的6000件數字文物,並運用空間模擬技術、知識圖譜構建及高斯演算法等前沿科技,在虛擬空間中還原文物的歷史語境與空間邏輯,極大提升了觀眾的沉浸體驗與文化傳播效能。
在建設過程中,技術挑戰與國際協同成為關鍵議題。張成名特別提到,每年依託“絲綢之路周”舉辦的策展大賽,吸引全國200余團隊、超千名青年學生參與,為平臺注入創新活力。而當前的核心挑戰在於擴大國際影響力——“希望更多博物館開放數字藏品資源,共同參與策展合作”。
傳遞“開放共享”的中國文化形象
作為由中國主導的國際人文合作項目,絲綢之路數字博物館已成為文明交流的數字化樣板。張成名用“開放、共享”概括其核心理念。今年10月,項目將在良渚論壇框架下舉辦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館長對話,進一步推動全球文博機構加入共建。
該項目已深度應用於海外文化交流,例如今年6月在哈薩克斯坦國家博物館、10月即將在巴西移民博物館舉辦的“絲綢與絲路”主題展覽,均依託數字博物館的文物資源與策展工具,提升跨國展覽的協作效率與敘事深度。
互聯網大會中的數字化遺産新圖景
談及參會感受,張成名指出本次論壇凸顯了國際化、技術融合與行業協同的特質。在眾多的數字項目中,他還對故宮博物院的高斯演算法模擬場景表示讚賞,稱其“細節還原能力令人讚嘆”,同時強調中國絲綢博物館已推動數字平臺進入2.0時代,未來將繼續深化知識圖譜與空間模擬技術的應用。
絲綢之路數字博物館不僅是技術創新的載體,更是中國以數字化推動文明互鑒的生動實踐。它標誌著文化遺産傳播從實體空間向數字生態的跨越,為全球文博領域提供了“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