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國際權威專家盛讚全球文化遺産數字化案例:技術創新樹標杆,文明守護開新局

2025-09-18 11:38:37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編輯:李勝蘭

  9月16日至17日,2025 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産數字化論壇在西安舉行。作為全球數字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的重要盛會,本次論壇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文化機構代表和技術創新者,共同探討數字技術賦能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的新路徑。論壇期間,備受矚目的《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産數字化案例集(2025)》正式發佈。

國際權威專家盛讚全球文化遺産數字化案例:技術創新樹標杆,文明守護開新局_fororder_案例集

  《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産數字化案例集(2025)》的編纂工作自今年7月啟動以來,得到了全球文化遺産保護機構和科技企業的積極響應,共收到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 200項案例申報,內容覆蓋文化遺産保護、考古、展示利用等多個領域。經過專家評審委員會的嚴格評審,最終精選出40項具有代表性、創新性和示範意義的優秀案例編輯成集。

  技術突破護航文明永續

  從提報的文化遺産保護案例中可以看出,技術突破與實踐深度已逐漸成為亮點,多個項目因 “填補技術空白”“樹立行業標準” 獲權威認可。

  南非約翰內斯堡大學教授、南非視覺藝術史學家協會主席費德里科・弗雷斯基指出,齊長城項目整合鐳射雷達(LiDAR)、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InSAR)、物聯網(IoT)與人工智能技術,為 641 公里脆弱夯土結構構建數字孿生系統,不僅實現預防性保護與動態監測,更融入文化傳播與社會效益提升,“為全球線性文化遺産保護樹立具有參考價值的典範”。

  針對大遺址保護的技術突破,專家對雲岡石窟天然繆子成像項目讚譽有加。該項目率先在國內將天然繆子成像技術應用於文化遺産領域,實現非侵入式“類 CT 掃描”,可精準探測石窟隱藏隱患。意大利羅馬第三大學副教授、文物修複學專家馬裡奧・米凱利評價其“創新性極強,大幅提升物質文化遺産診斷水準”;同期,永樂宮 AI 壁畫修復項目憑藉“將修復時間從數月縮短至數小時、精度達毫米級”的突破,獲費德里科教授肯定為“數字保護領域突破性成果”,兼具國際關注度與可複製合作模式。

  在非物質文化遺産與典籍保護領域,案例的規模化與創新性同樣獲得關注。南非傳統舞蹈數字化保存項目通過動作捕捉、AI 及全息技術實現非遺保存,還聯動南非國家傳統領袖機構融入文化禮儀規範,費德里科教授認為其“涵蓋範圍與理念優勢具備明確 A 級潛力”;“書閣一體”《四庫全書》數字化項目完成 3.6 萬冊典籍高精度掃描與 VR 活化,觸達數百萬用戶,專家稱其“融合技術創新、社會影響與國際願景”;基於AI的方言保護平臺保護202種方言及5種少數民族語言,構建超百萬公眾參與語料庫,印度國家藝術史學會主席阿努帕・潘德肯定其“規模與包容性具全球重要性”。

  同樣得到高度評價的是文化遺産保護案例,科技應用讓文化遺産保護經驗更具國際推廣性,針對“數字賦能・文脈永續 —— 廣陵路城市更新全生命週期管理項目”,印度國家藝術史學會主席,國際佛教藝術研究協會(IABS)成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合作專家阿努帕・潘德(Anupa Pande)點評:“該項目提出的文化遺産傳承‘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理念獨具特色,有望大幅完善管理機制。從引用數據來看,項目已産生重大影響,且具備形成國際保護成果的潛力。”

  數字技術賦能考古革新

  考古方向的案例因“技術與考古深度融合”“國際合作成果顯著”,成為專家評審的亮點領域。多個項目憑藉全流程數字化實踐、跨區域協作模式,獲讚 “為全球考古數字化提供新路徑”。

  武王墩數智化考古項目整合多源數據採集、實時管理與文物全流程追蹤,創新傳播策略並獲“重大考古發現”認可。費德里科教授評價其“為考古精度、保護與公眾參與樹立新標杆,是具有國際參考價值的典範”;“南海 Ⅰ 號”數字鯨落項目則鞏固中國水下考古全球領先地位,通過非接觸式勘察與沉浸式傳播優化“發掘-保護-展示”流程,專家雖暫定為B級,但認可其“歷史意義與全球影響力或可支撐 A 級評估”。

  國際合作項目的成效更獲專家高度肯定。中突合作突尼斯本・阿魯斯森林遺址考古項目推動地中海文明考古協作,整合多語言數據庫與三維復原工具,阿努帕・潘德稱其“為跨文化考古與能力建設樹立典範”;中國 - 肯尼亞舊石器聯合考古項目將三維建模技術引入非洲史前考古,為肯尼亞合作夥伴提供能力建設支持,馬裡奧・米凱利指出其“在史前考古領域的技術創新具有重要意義”,展現中國在全球文化遺産保護中的合作擔當。

  同時,在“科技與人工智能在文化遺産價值提升與安全保護中的應用:RVME 項目案例研究”中,南非約翰內斯堡大學教授,南非視覺藝術史學家協會主席費德里科・弗雷斯基(Federico FRESCHI)給予了高度評價:“RVME 項目在文化遺産價值提升與安全保護領域實現技術突破,將人工智能、虛擬現實(VR)、數字人及先進安全框架融入可持續、可複製的模式。項目獲高度國際認可,成果在全球會議展示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推廣應用。其在跨學科與國際合作方面的成功為全球文化遺産保護領域樹立了標杆,為未來項目提供了寶貴參考。”

  沉浸體驗活化文化傳播

  在展示利用方向,案例以“創新體驗設計”“國際傳播成效”“生態化運營”為核心優勢,專家認為這些項目“打破文化傳播邊界,讓遺産‘活’起來並走向世界”。

  “運河奇境”VR大空間沉浸式展通過8K環境、遊戲化設計吸引青年群體,費德里科教授肯定其“對文化教育與公眾參與的變革性影響”,獲評 A 級;“雲上中軸”(國際版) 構建雙語沉浸式平臺,融入“數字巡查員”模式,獲國際媒體報道,專家稱其“為文化遺産傳播樹立標杆”,定為 A 級;絲綢之路數字博物館聯合18國44家博物館構建共享平臺,整合2600余件絲路文物與200余所高校資源,阿努帕・潘德評價其“為合作式遺産傳播樹立新標杆”。

  學術與體驗的融合案例同樣亮眼。“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數字大展復原10處考古遺址,下載量超1300萬次,獲紅點設計獎,專家認可其“融合學術研究、沉浸式技術與公眾參與”;“數字藏經洞”數據庫平臺通過 AI 輔助OCR、知識圖譜實現敦煌文獻整合,馬裡奧・米凱利指出其“為全球研究者與公眾提供接觸人類文化遺産的途徑,具有重要科學價值”,成為敦煌文化全球傳播的重要載體。

  費德里科・弗雷斯基還評價“新疆庫車數字名城活化實踐項目”,認為其是“數字遺産活化的標杆案例”,項目通過將沉浸式技術與城市級數字框架應用於遺産保護、展覽與社區參與,實現了系統性突破,同時整合模式大幅拓展文化傳播範圍,促進公眾深度參與,並産生切實社會效益。

  本次評選出的優秀案例在大會期間集中展示,為全球文化遺産數字化發展提供寶貴經驗。(文/龍欣妍)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