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上午,上海市政府舉行“實幹繪答卷 接力新藍圖”上海“十四五”規劃成果系列新聞發佈會,圍繞“建設新徐匯,奮進新征程”這一主題,徐匯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區“十四五”期間建設發展成果和下一步打算。
徐匯區委書記曹立強介紹,“十四五”以來,聚焦“建設新徐匯、奮進新征程”目標任務,徐匯區鍛長板、揚優勢、優佈局、強功能,努力打造高品質發展強勁增長極、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高地、人民城市建設樣板,努力為上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徐匯範例”。
這五年,是堅決為國擔當、勇為尖兵,人工智能創新創業生態蓬勃發展的五年。五年來,徐匯區搶抓發展機遇,全棧佈局人工智能創新鏈産業鏈。目前,全區已集聚1500余家人工智能企業、755家大模型企業和62個備案大模型(佔全市61%),總産出達千億規模。
一是科創策源。服務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上海創智學院等創新“國家隊”,集聚清華、復旦、交大、港科大等高校創新中心,以及浦芯研究院、交大工研院、上海科學智慧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全力推進原始創新,同時支持企業發揮創新主體作用,上海五大基礎模型均誕生於徐匯。二是應用導向。實施“人工智能+”行動,聚焦製造、文旅、教育、治理等15個領域,打造高價值應用場景,開設上海首家智慧産品體驗中心,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走進千家萬戶。三是生態支撐。接續推出北楊人工智能小鎮等創新創業載體,做強算力、演算法、語料、資本、人才等要素保障,其中,已落地國家人工智能子基金等基金規模超千億元。
這五年,是奮力發展提質、改革增效,區域經濟實現歷史性跨越的五年。徐匯區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十四五”期間,地區生産總值連跨兩個“千億”臺階,預計突破4000億元,總量居中心城區第一,人均GDP翻了一番;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300億元,增量超百億。
一是産業動能加速重構。規上服務業年均增速10.2%,屬地規上工業總産值居中心城區第一;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文化創意、科創金融等四大産業集群增長強勁,基本達到“4個千億”的産出規模。二是城區功能持續優化。佈局大徐家匯、徐匯濱江、漕開發拓展、徐匯中城、華涇門戶“五大功能區”,新一輪城市更新規劃研究面積達全區總面積44%,108個更新項目全面推進,重大工程累計開竣工超2100萬平方米。三是改革效能充分釋放。深入推進242項重點改革任務,在40多個領域探索形成全國、全市“首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性一類中心——國際STEM教育研究所落戶徐匯,入選首批上海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區、首批股權投資集聚區等。
這五年,是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興業,城區文化軟實力持續提升的五年。徐匯區牢牢堅持紅色文化主色調、海派文化主體性,全力打造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高地。
一是活化歷史文脈,深入挖掘龍華革命烈士陵園、《義勇軍進行曲》灌制地精神內涵,賡續紅色血脈。擦亮海派文化品牌,“武康路—安福路”獲評首批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徐家匯書院、武康大樓等成為現象級文旅新地標,土山灣博物館展現“海派文化之源”特色,不斷唱響“海派新聲”。二是促進文旅消費。深化商旅文體展融合,發展首發經濟、夜間經濟、賽娛經濟等新業態,讓人氣“流量”變經濟“增量”。“十四五”期間,全區商銷總額突破8000億元,社零總額突破1300億元。全力推進徐家匯商圈轉型蝶變。
這五年,是涵養兒女之心、兒女之情,人民城市建設繪就新圖景的五年。徐匯區堅持財力一分增長、民生一分改善,讓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紅利。“十四五”末,民生投入規模較“十三五”末翻一番。
一是持續改善人居環境。實施“三舊”變“三新”民心工程,約21萬戶居民實實在在受益。實現零星舊改、小梁薄板房屋總體“清零”。舊住房綜合修繕1150萬平方米,總量是“十三五”的2.7倍,覆蓋近400個老舊小區,18萬戶居民得益;加裝電梯1330台,連續三年位列全市第一。二是持續優化公共服務。升級“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成40個功能複合的“生活盒子”,28家社區長者食堂獲評“優秀”,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優質便捷的社區服務。三是持續提升治理能級。構建“四個人人”城市治理共同體,率先推進多格合一、片區治理,建立民情快辦、企事快辦等工作機制,“12345”熱線工作考核連續兩年全市第一,讓群眾辦事更省心、企業發展更順心。(文 上海市政府新聞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