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車經過福廈高鐵線上的湄洲灣跨海大橋。鄒碧峰 攝
國慶假期前夕,福清融僑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家服裝製造公司的負責人林強搭乘福廈高鐵前往泉州、廈門洽談合作。“乘坐高鐵到廈門、泉州談業務,就像通勤上班。”林強説,得益於福廈高鐵的便捷,他和合作商之間面對面洽談的時間更多了,與客戶的溝通也越來越順暢。這也助力他在泉廈兩地談下更多訂單。
自從有了福廈高鐵,像林強這樣的商務人士頻繁地往返于福廈沿線城市及周邊省份,讓公司不僅在省內市場站穩腳跟,更把生意成功拓展至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
福廈高鐵將福州至廈門的列車運行時間縮短至1小時以內,拉近的不僅是兩個城市間的時空距離,更是福州都市圈和廈漳泉都市圈兩個都市圈之間的距離,大大推動兩大都市圈聯動與協同發展。
鏈動千億産業集群
伴隨産業協同深化,福州都市圈千億産業集群正加速崛起——以寧德時代、寶鋼德盛等企業為龍頭,羅源灣、三都澳新能源和綠色冶金集群加速形成;以萬華化學、中景石化等化工企業為龍頭,以福州京東方、冠捷電子等電子企業為依託,環興化灣化工新型材料、電子信息等産業集群日益壯大。
去年7月以來,福州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林向陽教授擔任福建省紅太陽精品有限公司的科技副總。為了服務這家位於莆田的企業,他和團隊往返福州、莆田兩地的頻率明顯增多。“福廈高鐵開通後,大大加密了福州到莆田車次,也縮短了時間,往返兩地説走就走,很好地協調了我們在福州、莆田兩地的工作。”林向陽説。
作為科技副總,他帶領大學多個科研團隊入駐企業,將海帶的産業鏈不斷“拉長”。如今,紅太陽精品有限公司已經建成全國最大的即食海帶生産基地,産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地,累計取得發明、實用新型專利等自主知識産權50余項,填補了即食海帶生産行業國家標準的空白。
莆田市通過首創的科技副總制度,從高校和科研院所選拔科研人員到民營企業挂任科技副總,有效導入省會科創資源,賦能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
這樣的人才協作機制還有很多。近年來,閩東北“四市一區”簽訂《閩東北協同發展區與福州大學、福建師範大學戰略合作協議書》《福州市與南平市、寧德市協同推進科技特派員工作合作協議》《閩東北協同發展區福州都市圈科技創新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等多項重要科技合作協議,為區域科技合作做好頂層設計。在福廈高鐵助力下,科創人才實現高效跨區域流動,科創成果也得以跨區域轉化。
發動“四圈一體”引擎
福廈高鐵的開通,讓廈門、泉州、漳州等地形成“半小時交通圈”,為廈漳泉都市圈的發展按下了加速鍵。
今年3月初,一場“龍頭帶動 翼展鴻圖”項目集中開竣工活動在泉州南翼國家高新區舉行。19個項目參與集中開竣工,總投資408億元,涵蓋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新産業賽道,以及優質教育等公共服務配套領域。這是廈漳泉都市圈構建産業圈,增強協同動能的一個縮影。
廈漳泉都市圈提出構建通勤圈、産業圈、生活圈、生態圈“四圈一體”,將廈漳泉都市圈打造成現代化都市圈典範,推動閩西南協同發展區加速快跑。
今年9月底,2025年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第六屆創業項目推介會暨廈門“源來好創業”資源對接會在廈門圓滿落幕。這場由廈門、漳州、泉州、龍岩、三明5市人社局與廈門市集美區政府聯合主辦的創業盛會,匯聚超100個優質項目、近20家孵化與風投機構,吸引500余名創業者與投資人參與。
對接會不僅達成多項重磅合作,更勾勒出閩西南區域創新創業協同發展的新圖景。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的核心優勢在本次活動中得到充分展現。泉州紡織服裝智慧改造、龍岩生態農業創新、三明林業資源開發等地方特色項目,通過展會實現跨市資源對接,推動區域産業實現“錯位發展、優勢互補”。
催動我省南北産業協同
福州都市圈和廈漳泉都市圈的聯動與協同發展,是福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之舉。福廈高鐵讓福州廈門兩地間形成“一小時生活圈”,為此注入了源源不絕的動力。
以高鐵為紐帶,兩大都市圈積極探索共創共建發展模式,包括推進眾創孵化平臺、共建園區建設,發展“産業飛地”“科創飛地”“消薄飛地”等飛地經濟,提升産業合作水準。
237個項目完成投資超800億元,超序時進度5.45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閩東北協同發展交出亮眼“答卷”。作為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的第二個國家級都市圈,由福州、莆田、寧德、南平、平潭綜合實驗區組成的福州都市圈自2021年獲批以來建設成效顯著,已成為閩東北協同發展的重要引擎。
金秋時節,羅源時代新能源電池産業基地項目(一期)工地上吊臂揮舞、機器轟鳴。作為羅源首個新能源“鏈主”項目,該項目將與寶鋼德盛一起打造“綠色冶金+新能源”産業格局。
走進廈龍山海協作科創園,這裡也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園區負責人藍小兵告訴記者,如今廈龍山海協作科創園已然成為招商引資的“強磁場”。截至目前,已有華能電氣、逢興機電、希恩凱、億松機械等12家企業簽約入駐園區。
為滿足更多企業的入駐需求,廈門火炬高新區擬再提供3000平方米寫字樓用於二期建設。與此同時,廈龍山海協作産業園首期合作項目一期110畝用地,也將於近期掛牌出讓並開工建設。廈門的優勢資源更快速、更高效地輻射到龍岩,龍岩的産業基礎和成本優勢也能更好地與廈門互補,形成“廈門研發、龍岩生産”“廈門孵化、龍岩轉化”的産業協同新模式。(報業集團記者 馮川葉 盧超穎 黃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