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成都海關發佈最新外貿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四川貨物貿易進出口7767.9億元,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位列全國第8,同比增長3.6%。其中,前三季度成都貨物貿易進出口6461.8億元,同比增長6%,規模也創歷史同期新高。
“今年以來,四川外貿在複雜的外部環境下頂壓前行,展現出較強韌性,實現出口、進口同比均增長,規模均創歷史同期新高。”成都海關統計分析處副處長肖曉文分析説。那麼,外貿進出口韌性體現在哪些方面?又是如何形成的?
産業優勢轉化為外貿優勢
四川外貿出口連續六個季度增長
據肖曉文分析,縱觀前三季度四川外貿運行,主要呈現出三大特點:出口連續六個季度增長;進口逆勢增長穩中有進;外貿主體隊伍不斷壯大。
出口和進口兩項指數是外貿的組成部分。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四川貨物貿易出口4610.1億元,同比增長5.8%,為連續六個季度增長。“出口持續增長主要源於産業結構優化,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醫藥健康等産業優勢不斷轉化為外貿優勢,為出口發展提供持續動能。”肖曉文稱,這也體現了四川外貿發展的韌性。
據了解,今年以來,世界經濟面臨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盛行,這些都給外貿運行帶來了不小挑戰和壓力。但是外貿發展基本趨勢沒有變,依託超大規模的市場和突出的産業體系優勢,為外貿發展保持韌性和活力。
成都外貿額佔同期四川外貿總額逾八成,在全省外貿運行中發揮著“主幹”作用。
“近年來,成都聚焦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加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形成了電子信息、裝備製造2個萬億級産業集群,同時還有積體電路、高端軟體、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千億級産業集群。”中智物流智庫總經理楊飛揚稱,這些産業都是開放型産業,産業規模不斷壯大,産業鏈條愈發完善,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産業提質升級不斷優化外貿結構,構成了外貿發展優勢。
數據還顯示,在去年同期高基數的基礎上,前三季度四川外貿進口逆勢增長、穩中有進,實現0.6%的增長,高出同期全國進口增速0.8個百分點。
企業加快走向國際市場
有進出口實績川企數量增加近一成
企業搶抓機遇加速出海,則是外貿運行中的另一股韌性力量和動力源泉。據成都海關統計,前三季度四川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數量增加9.5%。
“這説明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外貿主體隊伍不斷壯大。”肖曉文表示,在鼓勵和支持企業出海的政策引導下,企業加快了出海開拓國際市場的步伐,尤其是民營企業活躍度不斷提升,特別是在部分新興領域,民營企業出口快速增長。
近日,成都組織不同重點領域的企業團赴歐洲考察交流,圍繞深化經貿産業合作,在德國先後舉行法蘭克福投資推介會、慕尼黑産業合作與對接洽談會、柏林經貿合作對接會,成都企業與德國企業面對面對接交流,推動形成系列經貿投資合作項目。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海外工程物資需求越來越大,此次跟團赴德國考察交流,就是希望拓展歐洲市場,為‘一帶一路’沿線建設和繁榮提供工程物資保障。”四川吉采采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程自安稱,今年公司的工程物資出口業務大幅增長,進一步堅定了公司加速出海的信心和決心,目前已佈局東南亞、中東、東歐市場,接下來將重點佈局中歐、中亞等國際市場。
而在四川速易郵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曉文看來,依託成都良好的區位優勢、樞紐效應、口岸功能,川企蓉企出海發展更有競爭力,“成都是距離歐洲最近的國際門戶樞紐城市,與歐洲的互聯互通水準、口岸服務效率都比較高,為企業出海發展創造出更多合作機會。”
值得關注的是,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0月13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海關總署副署長王軍稱,得益於優勢産業和新興産業雙驅動、平臺建設和通道建設雙提速、外貿主體活力和實力雙增強,今年前三季度我國西部地區外貿發展保持強勁動能,“海關將加力支持西部地區發揮區位優勢,優化口岸佈局,提升通道能級,為提高西部地區對內對外開放水準做好服務。”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楊富 圖片 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