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將於8月1日起施行 科學有效防災減災
2020-07-29 20:30:12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付意菲責編:馮鈺穎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消息(付意菲):7月29日,《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修訂解讀新聞發佈會在重慶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重慶組織修訂了《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于2020年6月5日經重慶市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自2020年8月1日起施行。

  據了解,《條例》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至今已實施十二年,此次修訂,旨在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角度出發,完善地質災害防治領域體制機制,盡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

  此外,《條例》對近年來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好的經驗做法,作了有益吸收、固化,確保修訂後的《條例》內容更科學、指導性更強。

 規劃引領 科學有效防災減災

  地質災害防治專業性比較強,如何科學有效防災,《條例》作了相應要求。科學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劃定易發區和風險區,做好災害現狀和趨勢預測,進而提出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應急救援、綜合治理等防治項目及任務。每年發佈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結合氣象信息,開展年度地質災害發展趨勢預測,確定重點防範期、重點防治區,指導各區縣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預防為先 築牢群防群治嚴密防線

  如何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發現後如何採取有效防範措施,《條例》對此進行了規範,首先是調查評價,確定地質災害隱患點;其次是監測預警,強化部門信息共享,把大數據監測預警與群防群治結合起來,抓好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大力推廣實用性強、性價比高、簡便易行的自動監測技術裝備,逐步實現智慧化監測預警全覆蓋。目前,重慶市已構建起了群專結合的“四重”網格化防災體系,並依託“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系統”,實現對所有地災隱患點的動態監測和預警信息實時發佈。

  應急處置 強化救援能力建設

  《條例》推動建立地質災害應急救援保障體系,制定應急預案,加強人員物資儲備,完善聯防聯控、群防群治機制,做到應急有備、反應迅速、處置有效。特別是要求組織好每一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避險簡易演練,使受威脅群眾熟悉應急預案和報警信號,熟知撤離路線、避險安置場所,當災害發生時,知道往哪跑,知道如何避險。

  綜合治理 逐步消除地災隱患

  《條例》明確,採取避險移民搬遷和工程治理手段,逐步消除地災隱患。把地質災害防治與生態修復結合起來,逐步推進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綜合整治、維護生態安全,提高避險移民搬遷補助標準,做到實施一個搬遷項目、安置好一方群眾、保障一方人安全。

  會上,重慶市規劃自然資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韓列松表示,當前,防汛進入“七下八上”階段,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形勢依然嚴峻。重慶市將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深入一線、靠前指揮,盡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聯繫方式   電話/傳真:023-68386677   內容熱線:13996277388​   投稿郵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