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七十二行雕塑館開館。許美延攝
人民網重慶3月30日電 鎖匠、補鍋匠、箍桶匠、拔火罐……這些民間老行當,你還記得嗎?30日上午,巴蜀七十二行雕塑館在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隆重開館,一尊尊雕塑表情豐富、姿態各異,充滿煙火氣的巴蜀地區民間生活重現在眼前。
108個雕塑展示巴蜀地區老行當
巴蜀七十二行雕塑館以傳統行當為主題,舉辦《巴蜀七十二行雕塑展》,展出面積約700平方米,以雕塑藝術形式展示清末民初時期極具特色的79個巴蜀地區傳統行當。展覽由79組,共計108個雕塑人物及道具組成,分為城鄉力夫、良工巧匠、街巷能人和市井商販4個單元。
上百個民間小人物雕刻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他們當中有拉船的縴夫,搬運貨物的棒棒,縫縫補補的裁縫,修造房屋的泥水匠,打制傢具的木匠,唱川劇的藝人,教書的私塾先生,做生意的商販等。
“小時候只在老一輩口中聽説過這些行業,幾乎沒有實實在在的見過,沒想到在這裡竟然看見了。雕塑數量眾多而且形象生動,讓人感到震撼,好像置身於爺爺奶奶生活的時代。”看見眼前的雕塑,不到二十歲的遊客王小姐興奮又好奇。
巴蜀七十二行雕塑。許美延攝
結合地區特色再現傳統生活場景
據了解,巴蜀七十二行雕塑由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重慶雕塑學會理事鄧剛帶領團隊創作。雕塑以清末至民國時期為歷史背景,根據巴蜀地區的自然人文環境、人物形態、生活特徵和人們的審美認知,提煉巴蜀一帶鮮明的人物特徵與從業者的肢體語言,創作了具有當代審美特徵兼具歷史文化意義的巴蜀七十二行雕塑作品,生動再現傳統行當勞作場景,著力體現七十二行從業者們的淳樸奮進的優秀品質。
中國美術協會理事、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焦興濤介紹:“這些雕塑記錄巴蜀地區傳統民風民俗,生動呈現出每一個行當的突出特徵和地域文化內涵,再現了過去的市井生活和人間煙火,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民計民生,具有深厚的地域特徵和文化內涵,為觀眾打開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巴蜀人文畫卷。”
展覽既是傳承更是創新。“雕塑中展現的老行當,有一部分已經消失了,但巴蜀地區百姓堅韌、勤勞的品質流傳了下來,以這樣的方式再現巴蜀百姓的生活,也是一種精神文化傳承。”渝北文物工作者劉春鴻説。
巴蜀七十二行雕塑。許美延攝
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添渝北特色
渝北文化旅遊委主任吳雲斌介紹,為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推進文化旅遊深度融合,近幾年渝北區不斷嘗試改變城市的文化形象。此次打造的巴蜀七十二行雕塑館,標誌著渝北區以巴渝民俗、古床、巴蜀行當和渝北歷史文化為主題的多點佈局博物館群落基本形成,是渝北區公共文化服務水準的再一次重要提升。
“巴蜀七十二行雕塑展是民俗文化藝術化的展陳,這種傳統行當的特色專題展既是記錄傳統行當職業,也是保護搶求地域文化。”吳雲斌説,這個展覽,讓人感受到新老行當更替過程中匠心文化的傳承,也激發人們傳承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
近年來,渝北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以推動高品質發展為主題,以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為著力點,傳承巴渝工匠精神,推進文化鑄魂、發揮文化賦能作用,積極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中凸顯渝北特色。(劉政寧、許美延)
巴蜀七十二行雕塑。許美延攝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