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如何激活科技創新的“一池春水”
2021-05-19 09:38:22來源: 重慶日報編輯: 付意菲責編: 趙銀平

  原標題: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重慶如何激活科技創新的“一池春水”

重慶如何激活科技創新的“一池春水”

五月十八日,中共重慶市委舉行新聞發佈會,解讀市委五屆十次全會精神。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核心提示

  5月17日召開的市委五屆十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重慶市委關於深入推動科技創新支撐引領高品質發展的決定》和全會決議。全會召開對重慶有何影響?重慶如何讓科技創新成為高品質發展的強大動能?5月18日,市委第一時間舉行新聞發佈會,對此次全會精神進行了全面權威解讀。

  重慶有哪些比較優勢?

  重慶科技創新有六方面優勢:國家戰略定位優勢,特殊區位優勢,産業基礎優勢,良好生態優勢,大數據智慧化先行優勢、科技創新資源平臺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尊重客觀規律,發揮比較優勢,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重慶在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方面擁有哪些比較優勢?新聞發佈會上,市委常委、秘書長,市委新聞發言人,市政府常務副市長王賦對此進行了解答。

  王賦認為,重慶的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一是國家戰略定位優勢。黨中央對重慶提出了“兩點”“兩地”“兩高”、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一系列目標定位。二是特殊區位優勢。重慶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處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上,是國家東西互濟、海陸統籌的戰略要地。三是産業基礎優勢。重慶是國家重要現代製造業基地,産業門類齊全。同時,還是老軍工基地,技術實力雄厚。四是良好生態優勢。一方面重慶擁有好山好水的自然生態,另一方面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大力營造“近悅遠來”的創新生態。五是大數據智慧化先行優勢。黨的十九大以來,重慶深入實施以大數據智慧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傾力打造“智造重鎮”,建設“智慧名城”,數字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六是科技創新資源平臺優勢。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協同創新區、智博會等各類平臺,為新技術運用、新産業發展、新模式推廣創造了條件、開闢了空間。

  創新資源如何更好集聚?

  我市已引進國內外科技創新資源91家,建設了一批科研平臺,集聚高層次人才超過1500名,下一步將充分發揮引進創新資源的帶動作用,加快集聚創新力量。

  “近年來,重慶盯緊抓牢大數據智慧化主方向,出臺並實施引進科技創新資源行動計劃,築巢引鳳、近悅遠來,資源集聚成效明顯。”市科技局黨委書記、局長許洪斌對我市集聚科技創新資源相關情況,以及下一步部署安排進行了詳細介紹。

  許洪斌説,我市已引進國內外科技創新資源91家,其中:高校45家、科研院所25家、大企業研究機構19家、頂尖科學家團隊2個。

  建設了一批科研平臺,其中:研發機構59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4家、市級重點實驗室5家,孵化了科技型企業71家。

  集聚高層次人才超過1500名,其中:院士團隊14個、國家級人才69名、海外人才188名。

  開展了一批項目攻關,研發項目547項、高新技術産業化項目120項,獲自主知識産權232項。

  “針對全會提出的‘加快集聚用好創新力量’,重慶將聚焦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這個主目標,充分發揮引進創新資源的帶動作用,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許洪斌稱,首先是形成空間集聚的優勢。下一步,西部(重慶)科學城將突出科學主題、聚焦建設綜合性科學中心,兩江協同創新區突出技術創新主題、重點建設産業創新高地,聯手打造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深入實施“名校名院名所”引進計劃,形成科技創新的集聚效應和裂變效應。並以此為示範,帶動“一區兩群”的科技創新特色化、差異化協同發展。

  其次是形成科技為産業賦能的優勢。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産業鏈,集聚創新資源,不斷提升産業能級。下一步將以大數據智慧化為引領,補鏈成群、強強聯合,在智慧製造、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組建一批創新聯合體,建設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攻克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産生轉化應用一批科技成果,形成産學研用融通創新的新動能,打造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

  第三,形成培育戰略科技力量的優勢。下一步將落實好對重大項目、重大平臺“一事一議”的財政金融政策,進一步引進資源,擴大開放合作,圍繞“四個面向”,打造一批“重慶實驗室”,佈局建設若干國家實驗室及國家實驗室基地,加快建設超瞬態實驗裝置、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長江模擬器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整合、提升、新建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智慧製造、積體電路、輕金屬、工業大數據、病理學等領域建設一批國家創新基地,為科技自立自強作出重慶貢獻。

  服務措施如何保障?

  實施20條舉措解科技工作者後顧之憂。比如,為高層次人才籌集公寓1萬套,為青年人才籌集保障性住房、公租房6萬套,定向配租等。

  “重慶組織開展‘為科技工作者辦實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貢獻’行動,共20條舉措,旨在讓廣大科技工作者既有‘成就感’又有‘獲得感’,激發他們科技報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心無旁騖創新創造,為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功立業。”發佈會上,市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王合清圍繞為科技工作者辦實事介紹了有關情況。

  一方面市科協將用心用情為科技工作者辦實事。著力精準聚焦科技工作者所思所想所盼所急,盡力為科技工作者解除後顧之憂。

  例如,在生活上,提出“解決好配偶就業問題、子女入學問題、看病就醫問題”。比如,為高層次人才籌集公寓1萬套,為青年人才籌集保障性住房、公租房6萬套,定向配租。在工作上,提出“優化知識産權服務、優化科研經費管理服務、優化出入境服務、優化法律服務、優化休假療養服務”。同時,還提出“建立聯繫服務機制”,各級黨政領導幹部直接聯繫科技工作者,主動聯繫服務,解決實際問題。

  另一方面,聚識聚智助科技工作者作貢獻。著力打通一些制約科技工作者創新創造的關鍵堵點,為科技工作者“鬆綁加油”,讓他們能夠凝神創新、聚力發展。

  例如,在學習教育上,提出“舉辦科技英才專題研修班”。在創新創造上,提出“動態發佈科技創新需求、成立科技創新投資平臺和成果轉化基金”,支持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創造。

  在成長成才上,提出“實施重慶科技人才啟明星專項、支持科技工作者申報表彰獎勵”。在放權鬆綁上,提出“全面建立以信任為前提的科研管理機制、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經費使用自主權”。在平臺搭建上,提出“支持科技工作者參加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支持一流科技社團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在氛圍營造方面,提出“講好科技工作者的創新創造故事”。

  為確保這些措施落到實處、收到實效,市科協將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建立督辦落實臺賬,健全宣傳引導機制,進一步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把實事辦到科技工作者的心頭上。

  重慶的目標是如何制定出的?

  既對標對表精準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又緊密結合重慶具體實際。充分考慮了導向性、可行性、銜接性。重慶有信心、有實力、有舉措確保目標實現。

  本次全會明確提出了重慶市科技創新2025年和2035年的發展目標,實現這一系列發展目標具體是怎麼安排的?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董建國表示,重慶科技創新發展目標充分考慮了導向性、可行性、銜接性。重慶有信心、有實力、有舉措確保這一系列目標的實現。

  董建國介紹,在目標體系上,既對標對表精準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又緊密結合重慶具體實際。在目標選擇上,形成了具象的目標引導。同時,更加突出大數據智慧化創新這個科技創新的主方向和産業科技創新這個主戰場,提出了“産業科技創新在全國有鮮明特色”“大數據智慧化應用走在全國前列”。在目標設定上,全會既考慮階段性特徵,又考慮支撐條件,確定了2025年、2035年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董建國表示,當前,重慶深入推動科技創新仍然面臨一系列老的難題,也面臨一些新的挑戰,但完全有信心、有實力、有舉措確保這一系列目標的實現。

  他分析,一是黨中央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國家戰略深入推進,賦予了成渝地區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大歷史任務,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部署,以及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和金融科技創新示範區等系列科技創新試點示範任務,為重慶帶來了諸多政策利好,極大提振了市場信心和社會預期,賦予了更加強勁的內生動力。

  二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有助於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有利於重慶積極探索差異化創新路子,把握先機、贏得主動。

  三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市委、市政府深入實施以大數據智慧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謀劃實施了一系列經得起實踐檢驗、行之有效的安排部署和政策措施,經過近幾年的積勢蓄能,區域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強勁的、深厚的基礎,釋放了空間。例如,2019年和2020年,重慶數字經濟增加值連續兩年都保持15%以上的增速,有力支撐了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10%以上”這一目標的實現。

  財政金融如何發揮促進作用?

  重慶“十四五”期間預計將新增研發經費1200億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在“十四五”末將達到2.5%,單個項目的最高支持額度可達3億元。

  《支持科技創新若干財政金融政策》(下稱:《政策》)是市委五屆十次全會的主要成果之一。發佈會上,市財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封毅對《政策》亮點進行了解讀。他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市將通過財稅金融政策撬動全社會研發經費新增投入1200億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在“十四五”末將達到2.5%。

  封毅介紹,《政策》共30條,可歸納為4個關鍵詞:加力、提效、精準、撬動。

  加力,指加大三方投入,備足科研糧草。科技創新投入,政府是引導、企業是主體、金融是支撐,圍繞構建多元化科技創新投入體系,今年起,市級財政在5年內,每年新增10億元投入,預計5年共帶動區縣新增財政投入150億元,撬動企業研發投入1000億元。

  提效,就是實施績效管理,讓錢花得更值。《政策》明確獎補分類施策,前補助類更注重基礎研究和重大科研項目攻關,後補助類更強調績效結果的運用。企業創新方面,今後的補助直接與企業的研發費用掛鉤,企業無需另行申報項目,直接按企業研發投入的一定比例予以補助,研發投入越多政府的補助就越多。

  精準,則是集中財力攻關,推進重點突破。《政策》緊扣戰略新興産業、關鍵“卡脖子”技術和重大技術裝備,實施資金與項目、基地、人才一體化配置。項目方面,5年內將實施10個左右重大項目,單個項目的最高支持額度可達3億元。基地方面,支持建設國家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引進培育高端研發機構等。人才方面,對急需的頂尖人才及團隊,量身定制“一人一團一策”,讓科研人員安心做研究。

  撬動,就是用好財政杠桿,破解融資難題。《政策》注重財政金融聯動,通過組建重慶科技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專注初創期科技企業投資,吸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孵化培育科創企業。通過風險補償、再貼現、債券融資、上市掛牌獎補等金融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機構加大科技信貸投放,讓更多金融活水流向科技企業。

  西部(重慶)科學城平臺優勢如何發揮?

  推進基礎科學研究,將圍繞智慧科技、低碳科技、生命科技等重點領域,謀劃實施一批具有牽引性的重大項目。

  重慶將如何利用西部(重慶)科學城的平臺優勢推進科技創新,特別是基礎科學研究等重點領域的發展?發佈會上,重慶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肖慶華介紹,西部(重慶)科學城將聚焦科學主題,秉承科學精神,著力“鑄魂”“建城”“搭臺”“築巢”“引鳳”,主要從三個方面推進科技創新,特別是基礎科學研究。

  具體而言,在推動高校深度參與科學城建設方面,將深入推動科學城和大學城融合發展,統籌用好科學城綜合資源和大學城科教資源,共同論證篩選重慶大學科學研究中心等重點合作項目50個,已簽約中國科學院重慶科學中心等項目27個,其中重慶醫科大學國際體外診斷研究院已投入使用。

  下一步將用好校地合作會議制度,加快推動校地合作項目,支持引導高校聚焦前沿科學問題,建設交叉研究平臺,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研究,推動科技創新工作走深走實。

  在佈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方面,將著力增強科學城基礎性研究的創新策源能力,加快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聚區。目前,我市首個大科學裝置——超瞬態實驗裝置已完成徵地及清表工作,預計下半年將開工建設;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一期項目計劃今年9月投運;中國自然人群生物資源庫重慶中心已完成事業單位註冊,一期項目計劃今年6月底投運。

  在加快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方面,將圍繞智慧科技、低碳科技、生命科技等重點領域,謀劃實施一批具有牽引性的重大項目,加大高水準科研院所引育力度,加速建設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西南分院、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等科技創新項目,支持科研機構和企業合作建設科技創新基地。目前,科學城已集聚市級及以上科研平臺278個。同時,正在進一步優化基礎研究佈局、完善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體系、探索原創性課題研究長期支持機制、構建科技創新人才全方位服務體系,助推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建設。(重慶日報記者 戴娟 匡麗娜 申曉佳)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聯繫方式   電話/傳真:023-68386677   內容熱線:13996277388​   投稿郵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