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教育科技文化旅遊加快發展
2022-10-19 09:55:03來源:重慶日報編輯:付意菲責編:馮薇薇

  原標題:重慶教育科技文化旅遊加快發展 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10月18日,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舉行“學習二十大 書寫新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第一場),市教委、市科技局、市文化旅遊委主要負責人通報介紹了相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8.61% 提前實現“普及”目標

  在發佈會上,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委主任黃政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大力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開啟了紮根巴渝大地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市、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歷史新征程,我市教育事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67%,整體實現縣域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

  據黃政介紹,近年來,我市積極推動基礎教育高品質發展,取得了幼有所育、學有優教的歷史性重點突破,城鄉教育面貌正在發生格局性的變化。

  全市學前三年毛入園率91.01%、普惠率93.15%、公辦園在園幼兒佔比54.45%。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67%,整體實現了縣域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8.61%,提前實現“普及”目標。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提升至97.5%。

  基礎教育財政保障力度空前加大,2021年增加至863.4億元,較五年前增長44.36%。累計投入100億元,助力鄉村小規模學校、鄉鎮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改善和擴大城鎮學校學位供給,義務教育、普通高中超大班額全面消除。中小學學區化管理、集團化辦學覆蓋率達80%以上。

  基礎教育專任教師達到32.4萬人,其中15.5萬名教師紮根鄉村學校從教20年以上。

  高等教育學校達到75所,在校(學)生十年增加45.91萬人

  “近年來,高等教育結構優起來了。”黃政説,目前,我市高等教育學校75所,在校(學)生130.91萬人,十年增加了45.91萬人;毛入學率已經達到了58%,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十年翻了一倍多。全市普通高等學校70所,十年增加了11所;普通本專科在校(學)生100.27萬人,十年增加了43.5萬人,增幅達到76.6%。

  在高等教育實力方面,大力推進“雙一流”建設,5個學科進入新一輪的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大力實施本科“雙萬計劃”,入選國家級本科一流專業建設點302個,國家級本科一流課程85門;深入實施“雙高計劃”,10所高職院校入選國家“雙高計劃”建設單位。

  在高等教育改革創新方面,以“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統領高等教育改革,累計投入資金10億余元,立項建設13所市級高水準“四新”建設高校、58個現代産業學院、未來技術學院等市級新型學院和基地,累計獲批8個國家級新型學院和基地。

  在高等教育服務發展水準方面,近三年,圍繞培養適應産業發展的急需人才,增設了116個本科專業,撤銷25個本科專業。投入4300萬元立項建設43個大數據智慧化有關的專業。助力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全市高校建成産學研合作機構和聯盟261個,科技成果轉化中心1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3個。

  職業教育專業對接支柱産業率達到86%以上

  近年來,我市加快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基本形成了普職協調發展、中高職有機銜接、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並重、人才培養鏈和産業需求鏈對接的職教發展格局。

  黃政介紹,全市職業院校總數達到214所,在校生規模達到98.1萬人、比2017年增長近30萬人。建成國家示範中職學校30所,國家優質、骨幹、示範高職院校11所,10所高職院校入選國家“雙高計劃”,數量居全國第6位、西部第1位。

  在體系建設方面,我市構建了中職、高職和職教本科縱向貫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統籌實施中職與高職、高職與本科貫通培養試點,職業院校升學比例不斷上升。在空間分佈上,形成了“1+2+4+N”的職業院校空間佈局,職業教育服務區域協調發展能力持續增強。專業結構上,不斷完善專業隨産業動態調整機制,專業對接支柱産業率達到86%以上。

  黃政特別提到,在完成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制度試驗區建設後,整市成為部市共建技能型社會試點城市,這是市政府和教育部部市共建技能型社會試點城市。

  黃政表示,將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全市教育系統重大政治任務貫穿始終,有力推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高中教育特色多樣發展、職業教育提質培優發展、高等教育內涵式高品質發展,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品質,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人才支撐。

  重慶綜合科技創新指數位居全國第7位

  發佈會上,市科技局黨委書記、局長明炬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特別是近五年來,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戰略機遇,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取得積極進展,綜合科技創新指數位居全國第7位。

  2021年全市研發經費投入超過600億元、較2017年增長65.6%

  明炬介紹,2021年,全市研發經費投入超過600億元、較2017年增長65.6%。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16%、增加0.34個百分點,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3.21件、較2017年增加5.96件,R&D(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總量超過20萬人、較2017年翻了一倍。

  在科技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我市科技進步貢獻率59.5%、較2017年提高6.6個百分點。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分別突破4萬家、5000家。16個高新區工業總産值佔全市40%以上。

  在科創中心核心承載區建設方面,我市高標準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協同創新區、廣陽灣智創生態城,引進建設新型研發機構65家,以金鳳實驗室為代表的“重慶實驗室”正在加快建設。

  在重大科技平臺建設方面,我市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新增佈局國家科技創新基地8個,全市累計建成國家科技創新基地32個。

  在科技體制改革方面,我市相繼修訂實施了《重慶市科技創新促進條例》等地方法規,出臺了“財政金融政策30條”“成果轉化24條”等系列改革措施和政策文件,增強了科技人員的獲得感。

  在川渝協同創新方面,川渝兩地共建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9個,聯合實施科研項目達到45個,共享科研儀器設備已將近萬台(套)。

  讓科技創新“關鍵變數”成為重慶高品質發展的“最大增量”

  明炬表示,下一步市科技局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讓科技創新“關鍵變數”成為重慶高品質發展的“最大增量”。

  一是著力提升全域科技創新能力。以科技創新引領全面創新,提質發展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協同創新區、廣陽灣智創生態城。深化市區科技協作,打造“一區一平臺”,形成“一區一特色”,構建形成全市創新版圖。

  二是著力推動科技經濟深度融合。推動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高品質發展,培育科技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專項,促進創新鏈産業鏈高效對接。

  三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重點打造金鳳産業園等科技服務集聚區,完善“科研開發+樣品試製+小試中試+創業孵化+示範推廣+産業化”全鏈條創新服務體系。

  四是著力擴大科技交流合作。深入推進川渝協同,謀劃建設“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國際技術轉移交流中心,舉辦“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擴大科技創新的影響力。

  五是著力深化科技改革。深化科技平臺、科研項目、科研院所等改革,完善科技績效獎勵等相關政策舉措,實施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和科普能力提升計劃,營造更加濃厚、更富活力的科技創新氛圍。

  西部(重慶)科學城已引進建設高端研發平臺312個

  西部(重慶)科學城是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載體。目前,科學城已啟動建設全市首個大科學裝置,引進建設華大時空組學中心、渝粵病理科學研究中心、智慧網聯汽車創新中心、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等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高端研發平臺312個,匯聚“兩院”院士30多名和高水準人才1500余名,引育科技型企業近1400家,全市科技創新和高品質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日益凸顯。

  明炬表示,下一步將以深化推進科學城和大學城融合發展為重點,堅持共建、互促、雙贏,讓科學城和大學城相互賦能、一起精彩,打造“科學家的家、創業者的城”。

  具體而言,支持科學城集聚創新資源,加快建設重大科技平臺和大科學裝置,集聚國內外優秀創新團隊;加快國家實驗室重慶基地的佈局,推動全國重點實驗室在科學城落地,把金鳳實驗室打造成為“重慶實驗室”的樣板,引導更多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科技平臺入駐科學城;加快建設金鳳未來科創園,集聚全社會創新要素和資源,打造科技成果集聚區、科技經濟發展高地。

  加快建設文化強市和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

  發佈會上,市文化旅遊委黨委書記、主任劉旗表示,我市將大力實施文藝作品品質提升工程,構建高品質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旅遊服務水準,加快把我市建設成為文化強市和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

  實施提升工程,打造文藝精品力作

  劉旗介紹,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市文藝工作聚焦主題主線,深化體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狠抓舞臺藝術精品創作,獲得全國性重點獎項100多項。

  特別是今年,我市連續獲得“文華大獎”“群星獎”“牡丹獎”“金聲獎”等大獎,文藝的“百花園”生機勃勃、百花齊放。

  “接下來,我市將以創作為核心任務、以演出為中心環節,自信自強、守正創新,打造出更多精品力作,為全市改革發展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劉旗説。

  在文藝創作和演出方面,大力實施文藝作品品質提升工程,抓好重點劇目的創排、打磨和復排工作,推出更多體現時代特徵、中國氣派、重慶韻味的精品力作;建立健全劇場供應機制,制定推出鼓勵文旅融合駐場演出的政策措施等。

  在國有院團改革方面,以演出為中心環節,以藝德藝風建設為重點,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藝院團創作生産體制機制;堅持“分類指導、一團一策”,推動市級文藝院團“破瓶頸、保基本、減負擔”,激發內生動力、統籌推進改革,努力打造示範性、導向性、引領性新時代文藝院團。

  在激勵和保障機制方面,設立市級文藝院團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專項資金,進一步加大對藝術精品創作生産的扶持和投入力度;加快薪酬制度改革,完善藝術人才激勵機制;積極探索政府購買文化服務等模式,不斷提升文藝創作和演出的品質水準。

  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構建高品質體系

  劉旗稱,近年來,我市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基本建成,呈現出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發展態勢。

  截至目前,全市有世界文化遺産1處,世界自然遺産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4處,國家5A級景區11個。全市公共文化館、圖書館達國家一級館率分別為95%、83.3%,居西部第一。

  接下來,我市將全面加強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化建設,構建高品質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加快重慶圖書館分館等市級重大文化公共設施建設,推進長征、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抓好“紅色三岩”等重點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打造一批體現國際化、現代化的城市人文地標。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加快公共文化網絡平臺建設,完善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庫,全面推進“智慧廣電+公共服務”建設。

  持續開展“重慶讀書月”“書香重慶”等品牌讀書活動,深入開展全民藝術普及和群眾文藝創作活動,提高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服務效能。

  提升旅遊服務水準,打造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我們將圍繞建設文化強市和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的目標,自信自強、踔厲奮發,進一步推動旅遊業高品質發展。”劉旗稱。

  我市將圍繞“一區兩群”協調發展佈局,持續打造“大都市、大三峽、大武陵”旅遊發展升級版;促進紅色旅遊、遊輪旅遊、溫泉旅遊等産業持續發展;推動全域旅遊示範區、旅遊休閒街區等創建;持續打造“重慶好禮”旅遊商品(文創産品)品牌;依託世界旅遊聯盟、瀾湄旅遊城市合作等,開展文旅交流合作。

  培育“成渝地·巴蜀情”區域文化旅遊品牌,持續推進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創新文旅融合推廣模式,提升重慶文旅整體品牌形象;聚合“兩江四岸”演藝資源,打造富有巴渝特色的長嘉匯演藝集聚區。

  以主客共享、近悅遠來為路徑,不斷完善旅遊公共服務設施,推進旅遊廁所提檔升級;加快建設旅遊樞紐城市,提升旅遊交通服務水準,打造西部旅遊集散中心。

  數讀>>>

  教育

  學前教育(全市學前三年)

  毛入園率91.01% 普惠率93.15% 公辦園在園幼兒佔比54.45%

  義務教育

  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67%

  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8.61%,提前實現“普及”目標

  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提升至97.5%

  高等教育

  目前,我市高等教育學校75所

  在校(學)生130.91萬人

  十年增加了45.91萬人

  職業教育

  建成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31個,共建職教園區16個、國家級示範性職教集團11個

  “1+X”證書制度試點穩步推進,約18萬學生參與試點,雙證獲取率達到87%

  2021年,全市中職、高職畢業生就業率分別達到96.4%、95.11%

  科研

  2021年

  全市研發經費投入超過600億元 較2017年增長65.6%

  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16% 增加0.34個百分點

  全市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3.21件

  較2017年增加5.96件

  全市R&D(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總量超過20萬人 較2017年翻一倍

  我市科技進步貢獻率59.5% 較2017年提高6.6個百分點

  截至目前

  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分別突破4萬家、5000家

  文化旅遊

  截至目前

  我市有世界文化遺産1處

  世界自然遺産3處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4處

  國家5A級景區11個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25個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53項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9人

  全市公共文化館、圖書館達國家一級館率分別為95%、83.3%,居西部第一

  2017年到2021年

  全市旅遊産業增加值從726.21億元增長到1076.09億元

  其中2017年到2019年的年均增長率達到了16.1%,2021年比2020年增長9.9%。

  2021年

  重慶遊客接待量按照城市排位居全國第二位

  按省(市)排位居全國第五位

  資料來源:市教委、市科技局、市文化旅遊委

  本版稿件由記者 李珩 張亦築 韓毅 采寫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聯繫方式   電話/傳真:023-68386677   內容熱線:13996277388​   投稿郵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