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企穩崗穩就業 重慶人社出臺19條措施
2022-12-30 19:20:34來源: 重慶日報編輯: 付意菲責編: 蔣碩

  日前,市人力社保局印發《全市人力社保領域應對新冠疫情影響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從援企穩崗穩就業、維護勞動關係和諧穩定、做好人事人才服務、優化人社經辦服務4個方面出臺了19條措施,全力應對新冠疫情影響,支持復工復産,促進民生保障。

  開展崗位對接等針對性服務

  《措施》要求落實社會保險補貼“直補快辦”和失業保險階段性穩崗政策,推行“免申即享”經辦模式,建立企業用工調度保障機制和就業服務專員“一對一”工作機制,協調企業解決復工復産期間員工招聘、用工調劑、技能培訓、勞動關係等問題。

  同時,加大重點群體就業幫扶力度,安置離校兩年內登記失業的高校畢業生和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積極開發就業見習崗位,為符合條件的高校畢業生、失業青年等群體提供就業見習。開展返鄉農民工統計監測,依託基層就業公共服務平臺和勞務經紀人開展就業創業政策宣傳、崗位對接等針對性服務。

  加大線上技能培訓力度,推進“互聯網+職業技能”培訓,推廣應用“智慧就業培訓平臺”,開發一批優質線上培訓課程,幫助企業職工、就業重點群體提升技能水準和就業能力。

  加大重點群體創業扶持力度,降低企業創業擔保貸款準入門檻,為創業者提供創業擔保貸款申請線上“一站式”服務,引導市、區兩級創業孵化基地(園區)減免或緩交房租,同時提供1萬個免費創業工位供創業者申請使用,實施創業導師線上“輪流坐診”服務。

  加大失業人員生活保障力度,暢通線上渠道和線下“一對一”聯繫相結合,確保失業保險金申領無障礙,失業人員待遇應發盡發、應保盡保。

  此外,《措施》要求,有序恢復實施招聘活動,動態調整線上線下招聘活動安排,保持招聘活動和崗位投放頻次和熱度。有序恢復人力資源市場活動。

  24小時接受勞動者線上舉報投訴

  《措施》提出,加強勞動關係協調工作,積極化解矛盾,依法依規處理問題,促進企業發展,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維護,指導和督促平臺企業依法合規用工,優化權益保障服務。

  依法依規處理勞動爭議,創新“不見面”形式開展調解仲裁服務工作,開闢“綠色通道”,依法簡化優化處理流程。探索建立全市統一標準的勞動糾紛一站式聯處中心,有效預防和化解勞動糾紛。

  同時,加大根治欠薪保障力度,落實農民工工資保證金制度,保持建設領域農民工工資保證金存儲全覆蓋。落實24小時接受勞動者線上舉報投訴便民服務,確保農民工維權便利暢通。

  延長2022年個人申報受理時間

  市人力社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措施》要求,將促進優化醫療衛生機構人員招聘政策,簡化招聘程式。對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一線衛生專業人才,同等條件下優先聘用。

  同時,加大職稱評價支持力度,全市各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延長2022年個人申報受理時間。經市職改辦備案同意,職稱取得年度追溯至2022年。參加疫情防控的一線專業技術人員參與職稱評審,同等條件下所在單位應優先推薦申報。疫情防控一線經歷可視同為基層工作經歷,視同完成當年繼續教育學時。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獲省部級及以上表彰獎勵者,納入職稱評定“綠色通道”。

  因疫情原因,線上實施的高級研修項目,研修學時記入當年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學時,可在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官網查詢並列印電子證書。

  在考試成績實行滾動管理的職業資格考試中,因疫情原因已報名未參考的考生,符合考試主管部門有關規定的,考試合格成績有效期順延一年。

  因疫情原因無法辦理進站流程的博士畢業生,進站手續實行“先進後補”,納入當期市級博士後日常資助。

  因疫情原因未能如期舉行的事業單位招聘、人事考試等,有序恢復線下實施。

  推行各項人社業務“網上辦”“掌上辦”

  《措施》明確,將加大就業公共服務力度,落實“戶籍、常住、參保、就業”四地就業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零工市場應開盡開,用活“智慧就業”平臺,用大數據配置人力資源。

  合理掌握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相關時限規定,因受疫情影響造成不能在規定期限內提出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申請的,疫情影響時間可在申請時限中扣除。因受疫情影響導致難以按法定時限作出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結論的,可相應順延審理期限。

  大力推行“不見面”服務,充分發揮“渝快辦”網上辦事大廳、“渝快辦”App、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網、“重慶人社”App等載體作用,推行各項人社業務“網上辦”“掌上辦”等“不見面”服務,減少非必須的現場辦理。(重慶日報客戶端 記者 黃喬)

【轉載】援企穩崗穩就業 重慶人社出臺19條措施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聯繫方式   電話/傳真:023-68386677   內容熱線:13996277388​   投稿郵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