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重慶市銅梁區侶俸鎮保寧村11社,種糧大戶邢文良正和區殘聯工作人員查看水稻收割情況。只見稻穀顆粒飽滿,金黃的稻穗壓彎了稻稈,成熟的水稻散發出陣陣清香。
邢文良今年69歲,家中有兄妹7人。多年來,為了養活家庭,他做過石匠、當過“包工頭”,因為聽力殘疾,工作中他比平常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2015年,在區殘聯、侶俸鎮黨委政府的幫助下,邢文良流轉300多畝土地種糧,開始與水稻打交道。“國家對‘三農’工作很重視,出臺了很多好政策,只要肯幹,地裏也能刨出‘金娃娃’。”邢文良説。
目前,邢文良種有900多畝水稻,以及200余畝玉米、高粱等農作物,是銅梁種糧大戶之一。當被問及為什麼要走上種糧這條道路時,邢文良感慨地説:“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農業一定要發展,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隨著種糧面積的擴大,邢文良全身心投入到農業生産中,並在政府補助資金的支持下,先後投入100余萬元用於修建廠房,購買插秧機、收割機、旋耕機等設備,基本實現了機械化作業。在農業技術人員的指導建議下,邢文良購入了3台無人機,進行水稻播種,既節省了時間,又節約了勞動成本。此外,他還投入資金改造了兩個水庫,安上了抽水管,實現了自流灌溉。
如今,靠區殘聯、鎮黨委政府的多方幫助,邢文良憑藉自身努力,一步一個腳印,成長為當地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忙活的間隙,邢文良算了一筆賬,在區殘聯、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這些水稻將全部銷往國庫,完全沒有後顧之憂。除去土地租金、種子、肥料、收割、烘乾等費用,一畝地的凈收入有近200元。
今年,區殘聯在侶俸鎮設置了銅梁區糧食種植實用技術幫扶中心,邢文良當上了負責人,面向周邊殘疾朋友及農民教授種糧技術。“多虧了黨和政府的幫助,還有區殘聯的關心關愛,只要有群眾想來學技術,我都願意教。”談及下一步打算,邢文良信心十足,“我準備2024年繼續擴大規模,流轉其他村的田地來種植水稻、油菜,帶領群眾一起增收致富。”(文 何冬梅)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