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打造“忠州八景” 下活文旅一盤棋
2023-09-26 09:53:09來源:重慶日報編輯:付意菲責編:周利宏

  原標題:忠縣統籌生態、人文培育新興業態——打造“忠州八景” 下活文旅一盤棋

重慶:打造“忠州八景” 下活文旅一盤棋

獨珠江村三面臨江,一面靠山,號稱“萬里長江獨一珠”。(受訪者供圖)

重慶:打造“忠州八景” 下活文旅一盤棋

9月20日,工人在皇華島上進行生態修復作業。 (新華社發)

重慶:打造“忠州八景” 下活文旅一盤棋

“江中盆景”石寶寨景區。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忠州八景>>>

  石寶寨盆景特色小鎮 中國柑橘城·三峽橘海

  皇華城考古遺址公園 獨珠江村

  㽏井溝風景名勝區 三峽港灣旅遊度假區

  三峽留城·忠州老街 白公祠文博景區

  清晨,距離忠縣城區約6公里的皇華島,在雲霧霞光中宛如江中仙境,靜謐得只有水鳥翩飛的輕響。

  今年國慶長假,皇華島將告別這份安寧,正式迎來首批登島遊客。在這裡,遊客不僅可以領略洲島濕地的生態美,還能追思歷史遺存,感受先賢的忠義精神。

  “統籌生態與人文,突出保護與利用,培育新興業態,發展文旅經濟。”9月24日,忠縣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忠縣落實“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産”要求,因地制宜打造石寶寨盆景特色小鎮、中國柑橘城·三峽橘海、皇華城考古遺址公園、獨珠江村、㽏井溝風景名勝區、三峽港灣旅遊度假區、三峽留城·忠州老街和白公祠文博景區等具有忠縣文化辨識度的“忠州八景”,讓生態更美、讓文物“説話”、讓業態創收,下活文旅這盤棋。

  景區建設生態保護先行

  國家級濕地公園皇華島等“忠州八景”都在長江沿線,加強江岸治理、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至關重要

  長江奔流至忠縣,與沿線的獨珠半島、三峽港灣、雞公咀半島相擁相合,構成壯美開闊的“心”字景觀,皇華島恰如“心”頭那一點,而島嶼本身也呈心形。

  皇華島面積約1.5平方公里,地勢由島周向內逐漸抬高,形成島周陡坡、島中緩丘的地形特徵,島內總體呈現出“一圈濕地、一坡密林、一壩良田”的生態格局。

  “島嶼濕地特徵顯著、形態自然,兼具水、陸、消落帶濕地三種生態系統特徵。”忠縣濕地保護管理站負責人介紹,皇華島擁有大面積形態各異的濕地,是由河流濕地、島嶼濕地、庫塘、稻田和人工渠係等構成的自然與人工複合濕地系統,是我國水庫消落帶濕地和島嶼濕地的典型代表。

  三峽移民搬遷後,忠縣依託稻田種植濕地植物,建設梯田小微濕地景觀,與島上現有的溝、渠、堰、塘、井、泉、溪等島嶼小微濕地體系形成網絡,構成了島嶼小微濕地群。

  2015年,忠縣又對皇華島消落帶開展保護修復工作,逐步構建起喬灌草搭配、顏色豐富多彩的生態屏障。2016年,皇華島正式成為國家級濕地公園。現在,島上擁有植物358種,其中國家級保護植物12種;野生動物329種,其中國家和市級重點保護動物36種。

  “生態保護,責任重大。”忠縣相關負責人介紹,忠縣擁有88公里長江岸線,包括皇華島在內的“忠州八景”都分佈在長江沿線,加強江岸治理,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任重道遠。他表示,“打造‘忠州八景’,生態保護必須先行。”

  與皇華島一江之隔的獨珠江村,三面臨江,一面靠山,號稱“萬里長江獨一珠”。忠縣以“江-村”為魂,打造“護山·理水·營林·疏田”生態共同體。

  13公里長江岸線宛若輕紗,1811畝生態叢林遍佈全村,790畝梯田錯落有序,荷葉鐵線蕨、白額雁等珍稀動植物在這裡和諧共生,一幅山清水秀的秀美畫卷盡收眼底。

  講好長江文化忠縣故事

  忠縣系統梳理歷史遺跡等文物文化資源,深入研究自身在長江文化中的位置,著重發掘忠文化、漢闕文化、鹽文化、冶鋅文化

  皇華島不只是生態示範島,更是人文魅力島。忠縣過去叫忠州,是南宋宋度宗趙禥即位前的封地。宋度宗登基後,年號鹹淳,升忠州為鹹淳府,後府治遷往江中皇華島,後稱作皇華城。

  皇華城也是宋元山城體系中唯一的島城,西元1277年底毀於戰火。除了南宋軍事及生産生活設施遺址,島上目前還有晚清村落遺址、古墓群、摩崖題記、明清石刻等人文景觀。

  “‘一城、一府、一帝’為城址增添了厚重歷史底蘊。”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大遺址保護中心副主任蔡亞林介紹,經考古確認,皇華城城址由島頂內城,西北外城和南、北一字城墻組成,目前已重點發掘了大灣、冉屋丘、一號城門等9個片區,“基本厘清了城址的沿革變遷、佈局結構與功能分區,部分發現可填補宋元山城乃至中國城市考古的空白。”

  2021年,皇華城遺址獲評重慶市“十三五”期間重大考古發現。作為首批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重點項目之一,集“考古發掘、遺址保護、文化展示、旅遊休閒”于一體的皇華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啟動,著手打造“三峽生態島·千年忠義城”。

  “保護優先,深挖獨特文化標識。”忠縣副縣長李臣介紹,忠縣系統梳理歷史遺跡、文化古跡、紅色資源、非遺項目等文物文化資源,深入研究忠縣在長江文化中的位置,著重研究忠文化、漢闕文化、鹽文化、冶鋅文化,“讓歷史説話、讓文物説話,講好長江文化忠縣故事。”

  一條街融入“三峽老城”味

  修舊如舊的老街,集聚特色商品、文化展示等業態,讓優秀傳統文化活在當下,既能讓人們記住鄉愁,又能服務當代

  忠縣素有“中國漢闕之鄉”美譽。在忠州老街入口,忠縣建起了漢闕廣場和忠州展覽館,集中展示老街所蘊含的“忠”文化、“漢闕文化”及三峽移民歷史。

  “與其他古鎮老街相比,忠州老街至少有三個特點。”忠縣住房城鄉建委主任田海濱介紹,一是老街既是文旅項目更是民生項目,帶火了旅遊,也改善了居住環境;二是“微更新”保留了城市肌理,保護了不同發展階段建築歷史風貌;三是留住了原有居民,1.3萬餘名原有居民在此安居樂業。

  修舊如舊的老街,吸引來了重慶北倉文化創意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北倉集團)。

  在老街保護與修繕的基礎上,北倉集團適當植入公共藝術廊道、堤岸遺址公園、當代體驗區、傳統商業集市、現代文創片區、文化教育片區等多種業態,打造川劇團、非遺文化館、民宿、物業等,以“文化、文創、文旅”為核心元素,打造充滿三峽原真老城氣息的生活街區。

  目前,已有45家文創企業落戶老街經營懷古業態,打造了臨江魚(春華秋實)、後火鍋等特色餐飲品牌,以及老巷子民宿、川渝購物店、陶藝體驗店、銀飾DIY體驗館、川劇表演等,形成特色餐飲、特色商品、文化展示、民宿、服務配套五大業態佈局。

  “讓優秀傳統文化活在當下,既能讓人記住鄉愁,又能服務當代。”忠縣相關負責人稱,通過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忠縣積極探索“文化遺産+旅遊、文創、鄉村振興”等活化利用創新模式,讓歷史文化與時代發展相互交融,推動“忠州八景”串點成線、連珠成景,形成旅遊資源的集群效應。

  記者在現場看到,皇華城考古遺址公園內分為城門展示區、考古體驗區、軍事體驗區、衙署展示區和梯田濕地區、水岸休閒區。開園後,島上既可以開展濕地科普宣教,也可以舉行考古體驗活動。(記者 彭瑜)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聯繫方式   電話/傳真:023-68386677   內容熱線:13996277388​   投稿郵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