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打造“一號工程”升級版 奮力實現渝北新突破
2024-03-06 10:20:46來源:重慶日報編輯:付意菲責編:周利宏

  原標題:推進中心城區強核提能級 拓展雙城經濟圈建設重要陣地 打造“一號工程”升級版 奮力實現渝北新突破

重慶:打造“一號工程”升級版 奮力實現渝北新突破

碧津公園

重慶:打造“一號工程”升級版 奮力實現渝北新突破

長安渝北新工廠汽車生産線 攝/朱雲卿

重慶:打造“一號工程”升級版 奮力實現渝北新突破

便民服務,讓川渝兩地老百姓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溫暖

  核心提示

  地區生産總值、規上工業總産值、固定資産投資總量保持全市第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6%、全市第二;

  專精特新企業、“小巨人”企業總量分別達234家、23家,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佔比達到50%;

  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達到273億元、全市第一,入選全國首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

  成功創建市級示範樓宇2個,市場主體總量達到19.5萬戶……

  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陣地,這一個個無聲的數據、一張張漂亮的成績單背後,是渝北全力以赴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的決心和毅力,有力助推主城都市區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顯著提升。

  2024年,渝北將緊扣“一體化”和“高品質”兩個關鍵詞,奮力在推進中心城區強核提能級、加快打造雙城經濟圈建設“一號工程”升級版中作出更大貢獻。

  聚焦重點 助力川渝現代産業成型起勢

  現代産業作為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支撐,是區域經濟的核心競爭力。當前,渝北正聚焦重點打造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的西部標杆,挺起成渝地區現代産業脊梁。

  重慶生産的汽車,每4輛中就有一輛産自渝北;全球每16台手機中,就有一台是“渝北造”。汽車和電子作為渝北的兩大“頭部産業”,也是川渝重點共建的萬億級産業集群。

  2月25日,走進位於渝北區前沿科技城的長安汽車渝北工廠置換及綠色智慧升級建設項目新工廠內,近千名工程技術人員正在緊張地進行設備安裝和調試工作,生産線整體安裝進度已達95%,正式投産已是“整裝待發”。

  “這座工廠佔地面積1159畝,將運用長安汽車全新推出的電動加持智慧網聯技術,佔領行業市場制高點,瞄準打造‘國際一流、行業領先’的數字化新能源汽車智慧工廠的目標。”長安汽車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已確定啟源E07、阿維塔E15等重量級數智新能源車型在該工廠投産,將形成不低於年産28萬輛的新能源整車産能,著力推動川渝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再上層樓。

  根據規劃,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自身特色鮮明的新能源“智車生態城”是渝北的目標,2025年全區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年産值將達2000億元。

  除了汽車産業“狂飆猛進”,電子産業也正“風生水起”。比如,位於渝北的OPPO(重慶)智慧生態科技園二期項目預計2024年建成,將成為OPPO智慧終端産研銷基地,形成年産1億部智慧終端産品産能,其中5000萬部為智慧手機,實現年産值約300億元。

  此外,建設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近年來,渝北區依託貫穿渝北南北、連接廣安,長約30公里,面積約90平方公里的産業大道,聯動廣安市鄰水縣共同打造農業科技引領區、特色農業集聚地、田園休閒度假地、鄉土文創體驗地。目前已新建及改造提升設施蔬菜、高架草莓等現代設施大棚10萬平方米,建設柑橘、花椒等産地冷藏保鮮設施項目6個,培育市級農産品加工“雙百”企業7家,引進天友優質乳、農投大廚良選等7個産業項目,助力渝廣現代高效特色農業提質增效。

  同時,渝北還與成都科創投集團等單位設立總規模為5億元的成渝雙城區域協同創新創業投資基金,這也是首支四川省資金投入設立在渝北的雙城基金,將圍繞半導體積體電路、感測器等領域,形成完善的“投資+孵化”科技成果産業化模式,助力渝北“産業鏈”提檔升級,推進川渝創新協同、産業協同提速升級。

  集成攻堅 推動重大項目形成標誌性成果

  作為成渝世界級機場群的雙核之一,當前重慶江北國際機場T3B航站樓正全面開啟“忙碌”模式,鉚足幹勁搶抓工期。

  “按照目前建設進度,今年3月底T3B航站樓將完成幕墻工程,預計到今年年底T3B航站樓及第四跑道工程主體工程完成建設。”中建八局T3B航站樓項目工區負責人説。

  據渝北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5年江北機場T3B航站樓和第四跑道建成後,江北機場將形成4條跑道、4座航站樓佈局,屆時可滿足年旅客吞吐量8000萬人次、飛機起降58萬架次、貨郵吞吐量120萬噸的需求,推動成渝世界級機場群提質擴能。

  今年,川渝正攜手共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著力構築向西開放戰略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新基地。渝北正以現代基礎設施項目為牽引,持續強化經濟承載和輻射帶動功能的關鍵支撐。

  比如,渝北立足航空、水運等資源優勢,加速建設以江北國際機場為核心載體的重慶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

  據悉,目前,南部片區C4地塊基礎設施工程、重慶快件集散中心(一期)等項目已加快建設速度;北部片區保稅港區商貿物流園內的普洛斯西南航空智慧物流大樞紐等項目全面推進;木耳航空物流園內已引進了一批大中型物流企業,有的已開工建設。

  此外,渝北還規劃面積約13平方公里的洛磧物流城,該項目具備建成集鐵路、公路、水運、航空、輕軌交通于一體的多式聯運條件,將打造成為集加工、運輸、中轉、倉儲和配送于一體的重慶主城區域性物流基地。

  抓大項目,大抓項目。當前,渝北正以“慢不得”的緊迫感、“坐不住”的責任感抓實一批重大項目,實幹爭先努力爭取發展主動權。

  據了解,目前疆電入渝換流站工程、中廣核等重要能源保障項目有序推進,為雙城經濟圈能源供給增添強勁動力;兩江—長壽快速通道正加快建設,軌道交通4號線西延伸段等順利實施,將加快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4個“1小時交通圈”,推動形成國際聯通、區域貫通、市域互通、要素暢通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

  持續創新 跨省域改革不斷取得關鍵突破

  走進川渝高竹新區南北大道三期工程現場,一條連接川渝兩地的交通大動脈已經形成,即將通車,標誌著南北大道已實現全線貫通。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在內陸省份改革開放探路中取得新突破乃是使命所在。而不斷拔節生長的川渝高竹新區,作為全國首個跨省共建的省級新區,是建設跨省域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試驗區的“天然試驗田”,被寄予厚望。

  “近年來,渝北區立足與四川廣安毗鄰優勢,始終堅持‘一盤棋、一體化、一條心’的理念,按照‘系統集成、重點攻堅’的思路,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為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提供‘高竹’樣板,形成了一批可複製的跨省域改革經驗,獲國家發展改革委推廣。”渝北區發展改革委負責人介紹道。

  創新運行管理模式。當前,渝北攜手廣安共建管委會負責政務服務,組建川渝高竹新區開發建設集團公司負責開發建設,按照“小管委會+大公司”市場化開發運行思路,由渝北、廣安兩地以對等股權方式分別注資5億元,按照“存量收益由原行政轄區各自分享、增量收益五五分成”原則,不斷完善稅費、統計分算等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利益共享。

  創新招商引資模式。渝北攜手四川率先建立跨省統一的招商引資體系,2023年新區累計入駐企業205戶、增長75.2%,培育規上企業47戶、增長46.8%,銀行授信額度累計達1206億元,2023年實現工業産值60億元、創稅收2.2億元。

  創新要素保障模式。渝北與廣安以創新“承諾制”方式保障新區建設用地,通過承諾方式確保新區建設項目落地,2023年報徵土地3134畝、獲批2100畝、完成徵拆3523畝。按照“政策就高不就低,成本就低不就高”原則,推動新區範圍內工業燃氣價格參照兩地最低價格執行;與重慶水務集團合資組建高竹水務公司,推動實現水資源價格同城同價。

  創新公共服務機制。掛牌成立全國首個跨省域稅費徵管服務平臺,並開通全國首條跨省12366熱線、設立首個跨省“楓橋式”稅費爭議調解室,實現川渝兩地53項稅費政策執行口徑、76項徵管流程統一,為跨省域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提供了可複製的稅收經驗,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

  連結>>>

  釋放“雙城”紅利 渝北高品質生活惠民富民結出碩果

  雙城共建,就是要讓兩地老百姓享受實實在在的紅利,共享雙城經濟圈建設成果,這是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近年來,渝北區不斷推動高品質生活建設,富民惠民頻頻結出碩果。

  提升民生服務。當前,渝北醫保跨省異地聯網結算實現鎮街全覆蓋,累計辦理“川渝通辦”事項11.5萬件;積極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在全市率先梳理制定區級基本養老服務清單,獲批全國醫養結合示範區。

  在川渝高竹新區,還設立全國首個“一窗通辦”川渝兩地社保非稅業務窗口,實現非稅業務辦理時間由“往返3小時”縮短至“就地5分鐘”,跨省設立具有全國首創性的醫保、社保等公共服務機構10余個,與鄰水縣共建川渝首個跨省域醫共體。

  完善城市功能。近年來,渝北切實提升城市品質,打造國際化、綠色化、智慧化、人文化現代城區,推動中央公園片區城市功能品質持續提升,成功入選全國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範縣,大盛鎮、玉峰山鎮成功創建“國家衛生鎮”,楊家槽傳統村落保護項目獲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鄉村特色風貌十例”。

  堅持綠色發展。目前,渝北銅鑼山礦區生態修復入選全國山水工程和美麗重慶建設典型案例;全市首個綠色智慧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平臺正式運營;與廣安建立跨界森林資源“林長+林長”共保合作機制,高竹新區獲批探索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試點。

  王彩艷 楊敏 圖片除署名外由渝北區委宣傳部提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聯繫方式   電話/傳真:023-68386677   投稿郵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