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試點工作在重慶市渝中區收官。渝中區文物局局長李嘉婧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作為全國13個試點縣(區)之一,渝中區是重慶唯一入選的試點單位,主要承擔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的普查工作。
在此次試點工作中,重慶在大溪溝街道、兩路口街道兩個普查試點確定的行政區域中,共調查上報59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我們在摸清試點區域文物資源底數的同時,還探索了數字化在文物普查、文物保護中的應用,為進一步謀劃數字賦能文物工作,促進文旅融合等打下了基礎。”李嘉婧説,從創新組織架構到“數字賦能”文物普查,重慶在試點工作中探索出了一條創新路徑。
3月29日下午5點,隨著最後一個數據被上傳至“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綜合管理系統”,渝中區承擔的“四普”試點任務正式收官。
59個小紅點,層層疊疊地鋪滿了電腦上的渝中區數字地圖。“這就是我們的‘成績單’。別看它就是一堆小紅點,但是這裡面飽含了多個部門及單位工作人員的心血。”李嘉婧説。
此次試點中,重慶打破一貫思維,在普查領導小組的統籌下,搭建起了普查專班,包括文旅、規自、住建、城管、各街道辦事處等20余個部門及單位聯手參與其中。
同時,在市文物局的指導下,渝中區還建立了與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市考古研究院、市勘測院等市級專業機構、高校的協作機制,邀請重慶市測繪科學技術研究院等專業技術力量加入普查隊伍,配合參與普查工作。
為何要如此興師動眾?答案,在一張張三維建模圖和測繪圖上。重慶探索通過此次文物普查試點,提前為文物的保護與利用打下基礎。在文物普查隊員開展實地調查,對文物基礎信息進行錄入採集、審核提交的同時,利用大數據、智慧化、無人機技術,邀請專業力量,同步進行文物建築坐標定位、測量測繪、三維建模等數字探索工作,為下一步數字賦能文物保護管理、活化利用等打下基礎。
多種科技手段齊齊上陣助力,讓重慶通過此次“四普”試點,探索形成了文物普查的數字化成果:在兩路口、大溪溝街道形成區域文物三維立體圖,以數字化方式展現歷史母城文化特色傳承;積極謀劃試點區域文物保護單位三維實景數字孿生底座,融合渝中區GIS空間數據“一張圖”統籌應用,形成文物數據互聯互通,部門協同多融多跨。(記者 李晟)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