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即將來臨,按照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統一部署,重慶金融監管局自3月起,聚焦“保障金融權益 助力美好生活”主題,積極開展了一系列生動有力的金融教育宣傳活動。
視頻製作 母國鵬
活動海報
作為系列活動重頭戲之一,3月13日,重慶“3·15”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暨“遠離非法仲介 守護合法權益”專題宣傳活動啟動儀式在中國工商銀行南橋寺支行“紅金渝”網格驛站舉行。
監管引領 行業響應
推動重慶金融消保宣傳提質升級
本次“3·15”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教育宣傳活動期間,重慶金融監管局落實“四級垂管”要求,加強統籌和內外聯動,指導各金融監管分(支)局立足地方特色,充分發揮貼近基層、貼近一線、貼近群眾的實際,與轄內其他金融管理部門、地方政府、村委社區等單位協調聯動,形成“同頻共振”的教育宣傳格局。
各金融機構也充分發揮教育宣傳主體責任,堅持線下線上宣傳相結合,出網點、出宣傳、出服務、出特色、出成效,多形式、多渠道向社會傳遞“為民監管、金融為民”的金融正能量。啟動儀式上,18位優秀網格員作為全市金融機構網格員代表,聯合宣讀了《金融網格服務承諾書》,並展示了“紅金渝”網格驛站在“三網融合”推進中的工作亮點。
啟動儀式現場
立足重慶 輻射全國
“重慶十大非法金融仲介警示案例”正式公佈
啟動儀式上,“重慶十大非法金融仲介警示案例”正式公佈,涵蓋了銀行、保險、證券領域,包括貸款仲介騙局、徵信修復騙局、代理退保騙局、非法薦股等。例如,張先生輕信“低利率公積金信用貸”仲介的虛假宣傳,不僅沒有獲得承諾的低利率貸款,還損失了一筆高額“包裝費”;小王因急於消除個人不良徵信記錄,被非法仲介騙取錢財,甚至遭遇敲詐勒索;劉大爺參與偽造不實信息騙保,不僅涉嫌違法,還失去了應有的風險保障。
“這些案例均以真實事件為基礎,深入剖析了非法仲介常用的詐騙套路。希望通過這些案例,讓市民對非法金融仲介的套路有更清晰的認識,提高自我保護意識。”重慶金融監管局金融消保處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案例重點對擾亂市場秩序、侵害金融消費者權益的非法仲介活動開展風險提示,幫助社會公眾增強風險意識和提升防範能力。
工作人員向市民講解金融知識
警花打卡AI換臉反詐體驗
敲響防騙警鐘
現場,最引人注目的當屬AI換臉反詐體驗,市民只需拍攝一段5-10秒的視頻,AIGC技術就能生成一段市民“本人”的擬聲詐騙視頻。
這項創新的AI體驗也引起了許多媒體及博主的關注。重慶市公安局的警花小玥來到現場,為大家拍攝了科普VLOG並介紹:“仔細觀察其實可以發現,這類AI換臉還是有一定的bug,比如,視頻的解析度不高、人物牙齒非常整齊、眨眼頻率和正常人不太相同等。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可疑情況時可以根據這些進行簡單辨別。如今,隨著金融監管政策越來越精細,公安部門的打擊力度不斷加大,非法金融仲介的蔓延勢頭已經得到了遏制。”
市民正在體驗AI換臉
除了AI換臉,現場還設置了“以案説險”警示區、金融糾紛調解體驗區等活動專區,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引導群眾掌握正確金融安全知識。在“以案説險”警示區域,展示了“貸款仲介圈套”“徵信修復騙局”“非法存股”等十大典型案例,公檢法專業科普志願者們面對面為市民揭秘詐騙話術和套路。
“金融科普花花車” 特色宣傳在渝啟動
在啟動儀式現場,由成渝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中心(重慶)聯手企業創意改裝的一輛“金融知識科普花花車”吸引了眾人的目光。花車設計元素靈感來自重慶市花“山茶花”,並將各類金融、反詐知識與IP産生連接,形成一系列富有重慶元素的藍色“風景線”。
在“3·15”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教育宣傳活動期間,重慶將以“金融科普花花車”為載體,發揮流動金融知識科普站優勢,將金融知識送到市民身邊。線下,“金融科普花花車”將開進重慶的社區和縣域,開展線下特色宣傳活動,幫助消費者及時獲得專業支持,提升金融服務的可及性和消費者的滿意度。線上,主辦方將在“金融科普花花車”互動空間打造“3·15”線上專題頁,同步更新線上宣傳資料,並面向全國網友開放。網友進入專題,學習金融知識並答題,就有機會獲得富有重慶特色的精美禮品。
據介紹,後續重慶將持續推動“金融科普花花車”擴面升級,攜手更多金融機構,緊貼老百姓的需求,把“金融科普花花車”打造成為一張具有重慶辨識度的金融宣傳名片,將實用的金融知識帶給更多市民朋友。
活動現場吸引眾多市民參與
據重慶金融監管局金融消保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3·15”活動首次實現與金融黨建品牌“紅金渝”合作,進一步推動金融黨建在基層的實踐工作,助力金融知識普及與黨建工作深度融合。下一步,重慶金融監管局將繼續指導推動轄內金融監管分(支)局、金融機構深入開展場景化、生活化、趣味化和數字化的線上線下金融知識普及活動,幫助社會公眾提升金融素養和風險防範能力,為廣大金融消費者創造更加安全、放心的金融消費環境。(文/圖 重慶市金融監管局)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