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裝備展釋放強勁信號 重慶打造5000億級製造産業集群
2025-05-14 10:00:40來源:重慶日報編輯:周利宏責編:周利宏

  5月13日,為期4天的第25屆立嘉國際智慧裝備展覽會(以下簡稱立嘉裝備展)在重慶國博中心開幕。此次展會集中展示一大批裝備製造領域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吸引眾多專業觀眾。

  有著“工業心臟”之稱的裝備製造業,也是重慶工業經濟的支柱産業。在“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中,智慧裝備及智慧製造産業集群是3個5000億級産業集群之一。

  被稱為裝備製造業“風向標”的立嘉裝備展,釋放出哪些信號?重慶裝備製造業如何高品質發展?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智慧裝備“比武”,展示最新工藝

  工業IT、智慧控制、機器視覺……展會上,不少參展的新裝備、新工藝讓觀眾眼前一亮,這些“黑科技”裝備展示出近年裝備製造業的智慧化發展趨勢。

  在智慧製造裝備展區,一家來自廣東的裝備企業展示的智慧化熔鋁爐“科技感”十足,吸引眾多觀眾“打卡”。原來,這臺裝備通過採用智慧環保技術,融入AI動態溫控、模組化快速換裝設計等新工藝,可大幅提高企業節能效率,並降低生産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排放。

  “主場作戰”的多家參展渝企,同樣帶來一批最新研發産品。在重慶機床集團展區,多臺全新研發的自動化機床吸引多名專業觀眾打探。

  重慶機床集團負責人表示,此次參展産品中有不少是首次亮相,這些“高精尖”工藝智慧機床能夠將産品切削精度精準到微米,體現出國內機床行業最尖端工藝。

  “本次展會重點突出智慧化、自動化、數字化等新技術和新産品。”展會主辦方負責人表示,比如在機器人及自動化電子智慧製造、金切機床智慧化成套裝備等多個專題展區,參展企業現場展示的電氣系統、機器人等産品,以及智慧製造整體解決方案,充分展現出國內裝備製造業最新潮的智慧工藝。

  實施“八項工程”,建立裝備産業矩陣

  通過立嘉裝備展這個窗口可以發現,當前重慶裝備製造業呈現出産業規模不斷壯大、智慧製造提升迅速等特點。

  市經濟信息委裝備處負責人表示,目前全市累計建成183個智慧工廠、1096個數字化車間,其中裝備製造業“佔大頭”。

  正是將數字化作為推動産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一招,讓我市裝備製造業産業數字化、數字産業化發展特點越發明顯,産業質態不斷提升。

  市經濟信息委負責人表示,我市已經形成以智慧裝備為主帶動,智慧製造裝備、動力裝備、農機裝備、工程機械裝備、交通運輸裝備、機械零部件6個板塊為支撐的裝備製造産業生態。

  “當前我市正在實施‘八項工程’,以此建立裝備製造産業矩陣。”該負責人介紹,這“八項工程”分別是“重大裝備攻關、數字技術賦能、産業基礎再造、産業鏈強鏈穩鏈、産業集群建設、應用場景驅動、品質品牌提升、區域協同發展”。

  其中,在重大裝備攻關工程方面,我市將集中創建一批數控機床、軌道交通等優勢領域的新型研發機構,並針對性佈局一批中試和應用驗證平臺,帶動一批重大技術裝備加快突破和科技成果轉化。

  發力高端製造,培育裝備産業新格局

  近年來,雖然重慶裝備製造産業規模不斷壯大,但當前仍存在著核心産業技術和創新能力不強、産業協同佈局不完善、配套産業不夠細分、優質龍頭企業較少等短板。

  此次參展的重慶機床、重慶川儀等本地“老資格”裝備製造業企業負責人表示,重慶裝備製造業正處在“跨關口、培優勢、上臺階”轉型關鍵期,只有讓企業找到“轉”的方向、路徑和辦法,充分激發企業想“轉”的動力,才能共同推動全市裝備製造業“向上突破”。

  對此,市經濟信息委表示,當前我市正通過建立“産業大腦+未來工廠”産業生態,力爭到2027年建設20個以上産業大腦、20個以上未來工廠,推動一批傳統産業企業實現轉型升級。

  其中,“産業大腦”將實現政府端、企業端、行業端互通,完全釋放工業大數據的價值潛力,讓數據在政府、行業和企業之間有效地聚合、流通、使用。

  市經濟信息委表示,我市將按照“數字化車間-智慧工廠-未來工廠”三級梯次發展,通過建設一批“産業大腦+未來工廠”發力高端製造,持續提升“重慶造”産品智慧製造水準,培育形成裝備製造産業發展新格局。

  截至2024年底,重慶裝備製造産業完成産值超4000億元。按照規劃,計劃到2027年,重慶力爭裝備製造産業産值規模突破5000億元,其中智慧裝備及智慧製造將成為“突圍進階”重點方向。(記者 夏元)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聯繫方式   電話/傳真:023-68386677   投稿郵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