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國際博物館日川渝主會場活動在渝啟幕
2025-05-19 09:25:11來源:重慶日報網編輯:周利宏責編:周利宏

  5月16日,2025國際博物館日川渝主會場活動暨重慶市第十六屆文化遺産宣傳月活動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啟幕。

  作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的重要實踐,本次活動不僅見證了“川渝革命紀念館聯盟”的正式成立和“川渝文物鑒定中心”的授牌亮相,更通過一場融合科技與傳統的“博物館之夜”,展現了巴蜀文化在新時代的蓬勃生機。

2025國際博物館日川渝主會場活動在渝啟幕

“聽見博物館的聲音”博物館之夜文藝演出現場。記者 齊嵐森 攝

  兩地精品展覽交相輝映

  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前夕的這場川渝主會場活動上,重慶市與四川省博物館同步公佈了2024年度川渝博物館獲獎單位,併為精品展覽現場頒獎。

  四川省2024年度“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匯聚33家文博單位37個展覽參評,最終10個項目脫穎而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李白與杜甫——中國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以詩史交融的敘事獲評精品獎之首;自貢恐龍博物館《看見“看不見”的世界——昆蟲與人類的生命交織》突破傳統框架,以微觀視角揭示生命奧秘,贏得廣泛關注。國際及港澳臺合作獎中,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印加——秘魯安第斯文明特展》以跨文明對話展現文化包容性。單項獎亦亮點頻現,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海昏侯——西漢劉賀墓出土文物展》憑藉精研內容設計,再現漢代貴族生活圖景。

2025國際博物館日川渝主會場活動在渝啟幕

頒獎環節。記者 齊嵐森 攝

  2024年度重慶市博物館優秀展覽及單項獎評選結果揭曉,共35個項目獲殊榮。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憑藉《壯麗三峽》基本陳列改陳摘得特別獎;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為有壯志多犧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重慶著名烈士事跡展》以紅色敘事賡續精神血脈,獲評優秀展覽。此外,創意獎、形式設計獎等單項獎聚焦展覽創新,如江津區陳獨秀舊居陳列館《奮進的力量》通過家國情懷主題展,生動詮釋地域文化特色。

  四川省博物館學會理事長盛建武説,川渝兩地通過展覽評選,不僅展現了文博事業的高品質發展成果,更以文化協同為紐帶,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注入人文動能。從紅色精神到科技創新,從歷史縱深到國際視野,兩地博物館正以精品展覽為窗口,書寫新時代巴蜀文化的華彩篇章。

  川渝文博系統再添兩大合作

  夜幕下的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川渝文物鑒定中心”的授牌儀式點燃了活動首日的高潮。

  這一由川渝兩地文物局共建的機構,依託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重慶管理處和國家文物出境鑒定四川站的資源優勢,將承擔文物進出境審核、涉案文物鑒定、民間收藏諮詢等核心職能。通過整合兩地專家、科技與學術資源,提升區域文物鑒定的公信力與專業性。

2025國際博物館日川渝主會場活動在渝啟幕

“川渝文物鑒定中心”的授牌儀式現場。記者 齊嵐森 攝

  “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必須打破地域壁壘。”重慶市博物館協會理事長程武彥説,該中心創新推出“傳、幫、帶”人才培養機制,推動專家跨區域實踐、人才跨區域流動,為川渝培育了一批兼具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的鑒定隊伍。

  同一片星空下,“川渝革命紀念館聯盟”也正式啟航,聯盟的成立不僅為川渝革命文物保護注入新動能,更以區域合作模式為全國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博物館之夜”盡顯文化傳承

  當傳統邂逅現代,博物館之夜的舞臺化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隨著舞臺上的聚光燈驟然亮起,漢代畫像磚上翩然舞動的女子從冰冷的磚石上“躍然而現”,用輕快的舞步在三峽博物館大廳的舞臺上搖曳生姿。

2025國際博物館日川渝主會場活動在渝啟幕

“聽見博物館的聲音”博物館之夜文藝演出現場。記者 齊嵐森 攝

  這曲名為《巴渝樂舞圖》的舞蹈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藏漢代畫像磚、漢代陶俑為原型,用獨特的巴渝舞蹈語言,展現石壁上的巴渝樂舞伶女,在悠悠琴弦聲中翩翩起舞的生動景象。而一曲童聲合唱《月光謠》則以純凈無邪的歌聲,為觀眾帶來溫馨而美好的心靈觸動,孩子們將三星堆金面具化作月光曲譜,把白鶴梁題刻鐫刻成童謠韻腳,在孩子們清澈的歌聲裏,流淌著川渝大地的文明基因,更躍動著未來守護者的文化自覺。

2025國際博物館日川渝主會場活動在渝啟幕

“聽見博物館的聲音”博物館之夜文藝演出現場。記者 齊嵐森 攝

  主題朗誦《傳承巴蜀文脈 書寫文博華章》以深情語言呼籲守護文化根脈,説唱《聽見博物館的聲音》則以潮流旋律傳遞文博人的使命擔當。這場跨越虛實邊界的文化盛宴,既是對今年國際博物館日“快速變化社會中博物館未來”主題的生動回應,也彰顯了川渝以文化為紐帶、共謀發展的決心。

  程武彥説,2025國際博物館日川渝主會場活動,以革命精神為魂、以鑒定創新為基、以文化盛宴為媒,書寫了川渝協同發展的濃墨重彩一筆。這場跨越地域、連接古今的文博盛會,既是川渝共築文化高地的里程碑,也為全國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提供了創新樣本。(記者 李晟 齊嵐森)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聯繫方式   電話/傳真:023-68386677   投稿郵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