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一條線”到“一張網” 看重慶如何“錘鍊”軌道交通“金名片”
“這是先有樓還是先有軌道”“旅行于春暖花開的城市中,這是重慶單軌帶給居民和遊客的樂趣”“中國有令人難以置信的火車和基礎設施”……
當中非共和國總統圖瓦德拉、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華春瑩、特斯拉CEO馬斯克等名人看到重慶軌道交通,發出的全是驚訝與讚嘆。
從20年前的今天,軌道交通2號線投運,到如今14條、575公里線路縱橫交錯,打造全球規模最大的山地軌道交通網絡,重慶的軌道交通滿足了中心城區約56.5%的公共交通出行需求,平均每天超過400萬人次乘坐,累計接待乘客117億多人次。
軌道交通,正被重慶反復錘鍊,成為這座城市的“金名片”。
重構中心城區出行“大動脈”
2號線開通前,家住較場口、在楊家坪工作的張東,每天都在為上下班頭疼:為了在8:30前趕到單位,他每天6:30就要出門坐公交。要是碰上下雨天,遲到也是常事。
2005年6月18日,全長約31公里的2號線投用,張東每天的通勤時間縮短至約30分鐘。測算顯示,該線路建成後相當於400輛公共汽車的運力,有效緩解了地面交通壓力。
以2號線為突破口,重慶軌道交通發展的“燎原之火”迅速點燃。如今,重慶已形成以3號線、5號線、10號線等為南北向幹線,1號線、4號線等為東西向動脈,通過環線串聯而成的“環射+縱橫”網絡,14條線路、300多座站點將機場、高鐵站、商圈、居住區等重要節點緊密相連。
目前,軌道交通已成為中心城區市民出行首選。截至上月底,全網日均最高客流量達614.8萬人次,軌道佔公共交通分擔率增至56.5%。
重慶還實施了軌道站點便捷性提升工程,2021年至2023年改造軌道站點60個,方便近百萬居民出行。市民坐公交車換乘軌道的距離從215米縮短至35米,軌道交通出入口百米內公交換乘設施實現全覆蓋。
不僅如此,重慶還將軌道交通運營線路延伸至區縣,跨區域通勤大幅提速:璧山到大學城僅需5分鐘,江津至中心城區30分鐘,銅梁至璧山約30分鐘可達。
形成百億級規模軌道産業
在重慶山地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網絡裏,“大項目帶動大産業”的發展脈絡清晰可見。
2號線建設初期,國內沒有跨座式單軌的製造基礎,只能引進日本的技術和設備。面對重慶特殊地形地貌帶來的坡度大、轉彎半徑小等不利因素及李子壩軌道穿樓等世界級難題,日本專家曾斷言:“在重慶建軌道交通幾乎不可能。”
重慶迎難而上,對核心技術展開國産化科研攻關。如今,單軌國産化率實現100%,重慶軌道交通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多次創下“世界第一”和“全國第一”——
2014年上線的軌道交通3號線8輛編組列車,是全球首列8輛編組的跨座式單軌列車;
2017年首次亮相的山地A型車,是全球首款專為重慶獨特地形量身定制的車型,爬坡能力強,載客數量大;
2022年通車的江跳線,採用國內首創的雙流自動切換技術,實現市郊與城區間“一車直達”的全新運營模式……
目前,重慶已形成以跨座式單軌技術及裝備為核心,涵蓋設計諮詢、監理、工程建設等環節的全産業鏈,聚集了150余家軌道交通産業單位,年産值約100億元。這也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的跨座式單軌交通産業鏈。
軌道交通裝備産業與軌道交通建設相向而行,為“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建設注入強勁動能,正走向全國和全球:蘭州、邯鄲等地軌道交通規劃借鑒了重慶單軌的設計理念;2009年,“重慶造”軌道交通技術首次走出國門,為韓國大邱單軌交通線提供多項技術支撐。以此為契機,重慶加強與越南、新加坡、泰國等國家合作。例如,越南河內輕軌2號線採用了重慶交通開投集團軌道運營公司牽頭研發的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列車自動控制系統。
打造城市靚麗新名片
在重慶,軌道交通不僅是交通工具,還是火爆全球的現象級産品。西部國際傳播中心推出的《山水重慶:軌道上的都市》視頻,被近300家海外媒體採用,全網播放量上億次。
重慶軌道交通為何頻頻火“出圈”?
“這是旅行的魅力。”一位業內人士認為,重慶特殊的地形造就了立體交通網,帶來“一條軌道玩轉魔幻8D城市”的獨特體驗。例如,我市依託2號線打造“尋找李子壩的下一站”旅遊線路,串聯解放碑、動物園、義渡古鎮等景點,沿線有12個3A級景區、101個網紅打卡點。
值得一提的是,每條運營的軌道交通線路都有文化元素加持。重慶不僅上線“鄉愁”“重慶寶貝”等主題專列,還開發了“單軌穿樓”冰箱貼、軌道線路圖絲巾等218款文創産品。
可以説,軌道交通就是解碼山城魅力的文化密鑰,展現出城市強勁的“旅動力”。
市文旅委數據顯示,去年重慶接待入境遊客127萬人次,同比增長183.6%。在歐洲時報發佈的“2024中國城市入境遊影響力榜單”中,重慶位列第三。“當世界通過單軌列車認識重慶,這座城市正以開放姿態,向全球傳遞中國山地城市的發展智慧。重慶將大力塑造世界級文旅IP,向‘軌道上的世界知名旅遊地’加速邁進。”重慶交通開投集團軌道運營公司相關負責人説。(記者 楊永芹 廖雪梅)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