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重慶近零碳園區生長出“製造新綠”——首批園區綠色轉型顯成效
屋頂光伏鋪展“藍色海洋”,智慧車間躍動數據脈搏,廢棄資源上演循環“魔法”——這不是科幻場景,而是重慶首批近零碳園區的現實圖景。
産業園區,既是工業“主戰場”,也是降碳“主戰場”。重慶首批9個近零碳排放園區設立兩年多,成效如何?連日來,記者跟隨“活力中國調研行”採訪團走訪大渡口重慶建橋工業園(以下簡稱建橋園區)、巴南重慶數智産業園(以下簡稱巴南數智産業園)和長壽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長壽經開區)。
兩年間,建橋工業園“向綠而行”蔚然成風,巴南數智産業園用“智造基因”重塑生産鏈條,長壽經開區實施循環經濟“魔法”變廢為寶,三大路徑協同發力,讓“製造新綠”破土生長,“減排不減速”的重慶製造業綠色轉型成效清晰浮現。
大渡口建橋園區:
多措並舉探索綠色發展路徑
在建橋園區海康威視科技公司廠房屋頂上,8000多塊藍色光伏面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原來,這是該企業充分利用“屋頂資源”,將太陽能轉化為電力,帶動企業電量“自發自用、余電上網”,以此實現每年發電量約260萬千瓦時,節省標準煤930噸,減排二氧化碳2600噸。
海康威視開展光伏發電,是建橋園區發展“含綠量”提升經濟增長“含金量”的寫照。
“節能降碳、科技賦能等多措並舉探索綠色發展路徑,讓園區實現製造業綠色變革,呈現出多個綠色發展亮點。”建橋園區發展中心副主任郭寰介紹,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園區內綠色公交實現全覆蓋;園區公共照明設施全部採用高效節能産品,綠色照明比例達100%;園區多個重點企業利用碳排放管理智慧平臺進行後臺碳排放數據分析,開展能源監測統計和碳排放統計核算等。
通過建橋園區牽頭帶動綠色發展,園區內一批綠色企業不斷涌現——
比如,入駐企業重慶水務環境集團所屬三峰環境集團自主研發的垃圾焚燒發電核心設備暢銷國內外。截至去年底,企業累計處理垃圾超1.24億噸,等同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336萬噸、新栽樹木14.8億棵,累計提供綠色電力445億度。
另一家入駐企業,重慶國際複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技術迭代和工藝革新,生産的玻璃纖維材料廣泛應用在軌道交通、電子通信等領域,銷往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去年,該企業玻璃纖維産能突破120萬噸,躋身全球行業前3位,其清潔能源、節能減排等核心技術能力居於全球行業領先地位。
如今的建橋園區,一座座“森林綠島”拔地而起。整個園區佈局光伏發電形成日發電量1.6萬千瓦時,並通過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帶動40多家入駐企業實施智慧化、綠色化技改,“向綠而行”蔚然成風。
巴南數智産業園:
協同入駐企業共建“數智高地”
8月的巴南數智産業園,暑氣熱浪裹挾著繁忙生産。
在這個有國家級“綠色稱號”的園區裏,多家入駐企業演繹著智慧化綠色化交織的“生産進行曲”。
走進重慶惠科金渝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無塵車間,總投資上百億元的8.6代液晶面板生産線上,一塊塊玻璃面板通過鍍膜、顯影、蝕刻等數十道工序,源源不斷被生産出來,為三星、惠普等全球知名品牌顯示器産品提供配套。
“企業生産‘含綠量’‘含智量’十足。”惠科金渝政企事務部部長唐莉介紹,比如企業“高集成電子紙産品製造數字化車間”,在去年獲得重慶市級“數字化車間”認定。該車間引入一系列高端自動化設備和信息系統,對現有液晶面板生産線進行技術革新,加速生産“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
惠科金渝還在産品生産環節投入生産製造執行系統、倉庫管理系統等多個智慧平臺,實現業務系統與車間生産設備、智慧生産線綜合集成,形成生産設備智慧物聯、生産線動態智慧調度。
另一家入駐企業,瑪格家居股份有限公司的數字化車間亦呈現出“智慧化、綠色化”亮點——車間生産線上,一台台機器人揮舞“手臂”在執行傢具生産任務的同時,旁邊一塊LED螢幕上數字則在不斷跳動,設備運行狀態、訂單執行情況、生産耗時分析等數據通過螢幕實時顯示,生産狀態一目了然。
瑪格家居董事長、總經理唐斌稱,通過對生産線實施智慧化改造,企業形成一體化管理系統,實現“行銷、設計、生産、物流、服務”全流程數字化閉環,可對所有訂單進行科學計算再排産,大幅減少生産原料浪費。
“‘智慧’‘綠色’是園區企業高品質發展‘密碼’。”巴南數智産業園公司董事長丁華表示,園區通過聚力發展新型顯示、5G大數據等産業,協同入駐企業實施智慧化、綠色化技改共建“數智高地”,不僅在生産端實現提質增效,還在市場端取得更多訂單。
長壽經開區:
施展多個循環經濟“綠色魔法”
化工廢氣在氫能賽道“煥發新生”,廢棄硫酸可循著綠色路徑“涅槃重生”……
在長壽經開區,這個集聚了重慶鋼鐵、巴斯夫等一大批鋼鐵及化工龍頭企業的産業基地,多個入駐企業施展的“綠色魔法”令人目不暇接。
“這套裝置每天可生産高純度氫氣6400公斤,能滿足260輛氫燃料電池重卡用氫需求,等同於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7萬噸。”在中國石化集團重慶川維化工有限公司,企業甲醇運行部副經理董禮介紹道。
在川維化工使用甲烷生産醋酸的過程中,會同步産生大量氫氣,然而其含有水分、甲烷、一氧化碳等雜質,達不到高純度商用氫氣標準。以前這樣的混合物要麼用於燃燒供暖,要麼做成液氨,並沒有完全“物盡其用”。
直到2023年,“成渝氫走廊”建設啟動,川維化工投資建設國內首套以天然氣副産氫為原料的氫氣純化裝置,把“粗製氫氣”提純到燃料電池可用標準。這套設備投用後,不僅為成渝氫走廊鋪好“氫氣路”,還助力氫能源汽車進一步普及。
愷迪蘇(重慶)有限公司是園區另一家施展“綠色魔法”的企業。該企業通過自主創新在全球首創“天然氣直接轉化為食用蛋白”技術,不僅大幅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且發酵和固液分離都是在無菌環境下進行,分離後的液體部分還可循環利用。
“循環經濟這一發展方式,已經在園區漸成規模。”長壽經開區負責人表示,以重慶鋼鐵、神龍騰達等企業為核心,園區形成從鋼鐵輔料到廢鋼回收、鋼渣礦渣綜合利用的全流程、循環化産業鏈;園區企業卡貝樂化工的二氧化碳捕集回收利用裝置,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30萬噸;園區企業樂峰化工建成投用20萬噸/年合成氨項目,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5萬噸,利用副産氫氣5.6億立方米。
通過聚焦循環發展,目前長壽經開區累計實施重點建設項目20多個,並聚焦綠色發展推動40多家重點企業完成清潔生産審核。去年,長壽經開區“源頭管控+示範引領+循環利用+智慧管理”無廢園區管理方式還躋身國家級“無廢園區”典型案例。(記者 夏元 見習記者 董存春)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