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乃至全國的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正行至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
當上半場的“電動化”競賽已近尾聲,以硬體配置和功能數量為核心的野蠻生長時代正悄然落幕;下半場的“智慧化”角逐,則對産業提出更深刻的命題:如何從“功能堆砌”走向“體驗為王”?如何在大模型等前沿技術帶來的機遇與風險中求得平衡?如何將冰冷的技術轉化為消費者可感知、值得信賴的夥伴?
正在舉行的2025世界智慧産業博覽會上,多位與會行業專家給出了答案:重慶汽車産業的未來,在於構建一個以用戶價值為核心,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協同進化,並積極融入全球體系的健康生態。
智慧座艙
告別無效內卷,擁抱按需付費
智慧座艙曾是各大車企“秀肌肉”的主戰場。螢幕越來越大,功能越來越多,消費者的真實體驗卻未必會隨之提升。這種“功能堆砌”正讓行業陷入高成本、低效率的內卷。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智慧座艙分會主任委員郭鋼對此表示:“三年前三百個功能,兩年前三千個,到去年三萬個,實際上常用的就只有十幾二十個。”他認為,行業必須真正去識別用戶的核心需求。未來的座艙發展,將從當前“人下達指令、車機被動響應”的CL2級,進化到能夠主動感知駕乘人員行為特徵和意圖、並主動提供服務的CL3級。
“這場變革的關鍵在於商業模式的重構。”郭鋼描繪了這樣一種未來:將空調、安全等“共性需求”作為車輛標配,而將滿足不同用戶偏好的“個性化需求”轉變為可訂閱、可付費購買的增值服務。
這種模式對消費者而言,是“不花冤枉錢”,可降低初始購車成本;對車企而言,則是成本的有效控制和後期服務收入的開拓。這不僅為座艙“瘦身”,更為用戶和企業雙向“增值”,標誌著行業從單純的硬體銷售轉向“硬體+服務”的長期價值運營。
AI大模型
以“端雲協同”平衡創新與安全
如果説智慧座艙是人車交互的“面子”,那麼AI大模型就是驅動未來汽車智慧的“裏子”。重慶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副教授李文博指出,大模型提供了一種真正的可能,即讓汽車從交通工具,演進為具有自學習、自進化能力的、“具有類人情感的出行夥伴”。
但他坦言,大模型的運行離不開高品質數據、強大算力和優秀演算法的支撐,因此也帶來了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等一系列挑戰。如何“破題”?
他給出的答案是“端雲協同”的混合模式:將涉及用戶隱私和數據安全的基礎決策能力,放在車內的“端側大模型”上,確保核心信息不上網;同時,在“雲端”部署一個參數量巨大的通用大模型,為用戶提供更高階、更強大的智慧體驗和服務。
在李文博看來,這種架構設計既能讓用戶享受到AI帶來的極致便利,又守護了數據安全的底線,為當前行業在大模型落地過程中遇到的算力與成本、創新與安全之間的矛盾,提供了一種極具價值的解決方案。
智慧駕駛
從技術自信到用戶信賴
雖然技術在不斷進步,但當前用戶對智慧輔助駕駛系統“不了解、不信任”的痛點依然普遍存在。要搭建起“信任之橋”,透明化是第一塊基石。賽力斯智慧生態平臺副總經理胡旭認為,行業需要權威的測評規程,向用戶清晰解釋“五星安全包含哪些工況,背後的測試邏輯是什麼”。
此外,他還提倡邀請用戶深度參與到測試和車輛終檢環節中來,“用戶參與程度越高,他的放心程度就越高,信任度也會越高。”
這種透明化的背後,是實打實的技術驗證和演算法優化。來自浙江吉利遠程新能源商用車集團有限公司智慧電子中心的張振興總監印證了這一點。
他表示,AI-SAP評價規程中覆蓋的34個嚴苛應用場景,特別是在“中強大雪”和城市“惡意加塞”等極端工況下的測試,能極精準地反哺演算法優化。通過這些測試,團隊得以加強雷達在惡劣天氣下的感知權重,並提升演算法對其他交通參與者轉向意圖的預判能力,從而極大增強了車輛的“防禦性駕駛”能力。
從權威評測,到用戶參與,再到技術迭代,一條從技術自信走向用戶信賴的道路正愈發清晰。
全球化
出海不僅是賣車,更是體系化遠征
走向全球是重慶車企的必然選擇,但不同國家的技術法規壁壘、複雜的本地化適配需求,都是必須攻克的難關。
招商局檢測車輛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招商車研)黨委書記閔照源介紹了招商車研作為“護航者”的體系化能力。他指出,招商車研正通過三大能力為車企出海保駕護航:一是構建“全球法規協同服務平臺”,提供“一國一策”合規方案,顯著縮短準入週期;二是在東南亞等地搭建“海外實地測試和適配化”團隊,幫助車輛適應當地交通環境與數據合規要求;三是打造“技術標準與認證一體化”服務體系,推動中國標準與國際互認,幫助中國企業從“被動合規轉向主動引領”,以標準輸出實現技術溢價。
閔照源介紹,招商車研的優勢還包括招商局在國際貿易、物流、海外園區、金融等領域的廣泛資源,最終形成“貿易倉檢融一體化”的汽車出海綜合服務方案。這表明,重慶汽車産業的出海,已不再是單打獨鬥的産品出口,而是以平臺和生態為支撐的體系化“遠征”。(記者 白麟)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