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繪就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新圖景
2025-09-15 09:12:33來源:重慶日報網編輯:周利宏責編:魏寒冰

  原標題:潮涌巴渝再奮楫 萬千氣象話長江——重慶繪就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新圖景

潮涌巴渝再奮楫 萬千氣象話長江——重慶繪就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新圖景

重慶朝天門兩江交匯,在藍天白雲下美輪美奐(無人機照片)。(重慶日報資料圖片)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編者按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2025長江文明論壇,將於9月17日至19日在重慶舉辦。

  本屆論壇主題為“跨越江海 文明互鑒”,國內外專家將圍繞主題,共話文明傳承、共商文化交流,助力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和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鑒。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辦好長江文明論壇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長江文化、傳承長江文明論述的重要舉措。

  今日起,本報圍繞經濟、生態、文明等方面連續推出3篇深度報道,呈現重慶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的重要論述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舉措成效。敬請關注。

  萬里長江,萬千氣象。

  長江,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命脈所繫。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佔據全國“半壁江山”,其發展事關全國大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江上中下游先後主持召開四次座談會,強調要“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品質發展主力軍”。

  重慶,作為長江上游最大的臨江城市,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在國家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格局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重慶牢記總書記殷殷囑託,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快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不斷加強區域協同創新能力,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更好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

  一江春水向東流。江風輕拂,層層漣漪倒映出的,是山城向綠轉型、向新升級的印記。從果園港的汽笛到舟山港的海輪,長江文明的燦爛圖景正在不斷繪就。

  轉型提質

  綠色發展開新局

  綠色發展是高品質發展的鮮明底色。

  重慶地處長江上游。近年來,重慶不斷強化“上游意識”、扛起“上游責任”,堅持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努力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

  距離長江十多公里外,賽力斯超級工廠正上演未來汽車的誕生奇跡:機械臂不停精準揮舞,AGV小車來回穿梭,機器人搭載鐳射雷達測量設備有序作業……

  這座拔地而起的全球標杆級數字化工廠,不僅是工業重鎮重慶現代産業“向新而行”的生動寫照,更成為彰顯長江流域新質生産力的典範。

  大江奔流起風景。2025年上半年,重慶汽車産量達121.85萬輛,穩居全國前三。其中,新能源汽車銷售勢頭強勁,銷量同比增長30.7%,交出一份亮眼“成績單”。

  回望來路,重慶汽車産業因技術受制於人、缺乏拳頭産品等多重因素,也曾遭遇“滑鐵盧”,甚至還被貼上“低端”的標簽。

  善弈者謀勢,善謀者致遠。危急時刻,向新能源轉型,走綠色發展之路,成為重慶汽車産業的抉擇。

  在長安數智工廠,5G、AI、數字孿生等40多項先進技術投入生産線,實現製造效率提升20%,成本降低20%,能耗降低19%;

  在博世氫動力,300千瓦氫動力模組實現規模化運營,新疆哈密載重49噸的重卡搭載它可以翻越天山……

  短短幾年,重慶汽車産業煥新升級,脫胎換骨,不斷躍升。新質生産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産力。汽車行業的蝶變重生只是其中一例,“綠色發展”正發揮神奇裂變的乘數效應,成為推動重慶經濟動能高速轉換的密碼。

  比如,重慶加快打造綠色低碳科創高地,著力建設綠色智慧環保技術與裝備技術創新中心,2024年綜合科技創新水準指數位居西部第一。

  科技的“魔法”,為工業升級帶來了無限可能。重慶累計建成170個國家級綠色工廠、16個國家級綠色園區、18個國家級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各項數據年均增量連續3年實現西部領先。

  得益於工業的逐綠而行,重慶“雙碳”目標加速落地。“十四五”以來,重慶以年均2.4%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GDP年均5.6%的增長,2024年全市單位GDP能耗優於全國平均水準30%。

  此外,重慶目前還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以省為單位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碳市場碳價升幅排名全國8個試點之首。

  2024年,重慶GDP歷史性站上3萬億元臺階,人均地區生産總值突破10萬元,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提升到34.6%,單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1.8%。

  “綠色發展”如同一把鑰匙,開啟一場勢不可擋的産業變革,加速傳統工業重鎮的自我重塑,助推重慶步入高品質發展新天地。

  攜手聯動

  協作共贏譜新篇

  把自身發展放到協同發展的大局之中,方能讓局部優勢真正匯聚成全局勝勢。

  全長約6397千米的長江,遍地好風景、處處有生機。用好長江經濟帶這條中國經濟的“金腰帶”,意義非凡。

  近年來,重慶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攜手長江經濟帶沿江省市,加速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實現資源共享、産業互補,以更高水準的協同聯動,匯聚高品質發展整體合力。

  8月21日,伴隨著悠長的汽笛聲,滿載著388個標準集裝箱的民生輪船股份有限公司“民潤”輪,緩緩駛離位於重慶兩江新區的果園港,並在8天后抵達太倉。滬渝直達快線開通之後,從重慶到上海的時間比原來縮短近1/3。

  自2019年起,重慶聯合上海在全國率先推出“江海聯運離港確認”監管模式,物流成本降低40%,累計開行超過5400艘次,運輸集裝箱141萬標箱。從西南內陸到東海之濱,重慶和上海並肩而行,成為長江經濟帶區域協作的典範。

  比如,重慶攜手上海進行“渝車出海·江海聯運”出口汽車重慶報關中轉模式首航測試,開創出口汽車內陸水運口岸報關歷史先河,今年前6月水路運輸整車達到22萬台。

  除了物暢其流,渝滬兩地的人流、資金流、信息流也在加速流動,一場從生産到生活的廣泛合作正在不斷延伸。

  衡量長江經濟帶區域經濟發展的高度和厚度,現代産業是重要尺規。2019年至2024年8月,上海籍企業來渝投資項目超800個,合同金額超7700億元,重慶高新區三安意法碳化矽晶圓生産線、永川區東方希望玻璃纖維複合材料全産業鏈等項目接連落地。

  破浪前行、風雨同舟,共建長江經濟帶這艘巨輪上,重慶的夥伴還有很多。兄弟齊心,其利斷金。近年來,川渝攜手深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聯合實施川渝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實施細則,落實“六江”生態廊道建設規劃,加快建設長江上游綜合交通樞紐,助推雙城經濟圈GDP達到8.7萬億元,佔西部地區比重超30%。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浙江正與重慶上演著合作共贏的“情緣”。2019年至2024年8月,浙企來渝投資項目近1000個,合同金額超6100億元;寧波舟山港與重慶開通渝甬班列,構建重要國際物流大通道;去年5月,從浙江舟山港啟程、裝載著5400余噸進境糧食的萬噸級江海直達船抵達重慶,為兩地開闢節省時間和物流成本的新航線。

  江河奔涌,其力在合流;城市生長,其勢在聯動。一艘艘貨船運來機遇,一次次協作聚沙成塔,正是這樣一步步由點到面的改變,正是這樣一次次精誠協作的牽手,帶給長江經濟帶厚積薄發的力量,繪就出區域協同的壯美畫卷。

  開放賦能

  通江達海啟新程

  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增強對國際循環的吸引力、推動力是應有之義。

  和匯入海洋的長江一樣,重慶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在這裡,“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實現無縫連接,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重大戰略有效疊加,重慶緊扣“奮力打造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內陸開放綜合樞紐”的新定位,正乘風破浪、勇立潮頭,閃耀世界舞臺。

  向東,長江作為貫穿我國東西的水運大動脈,素有“黃金水道”之稱,是重慶外貿貨物進出的主渠道之一。

  近年來,重慶加快建設長江上游航運中心,提升長江黃金水道功能,全市港口貨物吞吐能力、吞吐量均突破2.3億噸。

  從果園港出發,貨輪經長江水道可強化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連通,通達10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港口,有效拉近我國西部內陸與世界各地的距離。

  向北,以重慶為起點,中歐班列(成渝)可銜接京津冀地區、中蒙俄國際經濟走廊,對接東北亞地區,連通歐亞文明。

  9月8日,一列滿載“重慶造”汽車的中歐班列從重慶團結村中心站緩緩駛出。15天后,長江岸邊最新下線的新能源汽車即將馳騁于德國萊茵河畔。

  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7月,中歐班列(成渝)開行超3400列,運輸進出口貨物超28萬標箱,開行數量與貨運量均穩居全國前列,馳騁歐亞大陸的“鋼鐵駱駝”極大壓縮世界的時空距離。

  向南,西部陸海新通道緊緊將東南亞、南亞國家圈入懷抱。

  7月12日,1271台長安汽車整車採用“JSQ特種籠車鐵路運輸+滾裝船海運”模式,由欽州港發往中東,創下了該業務單批次運量新高的紀錄。這是“渝車出海”首次實現“包船”運輸,標誌著陸海新通道全鏈路整車物流服務能力實現了跨越式提升。

  截至目前,西部陸海新通道通達127個國家和地區的574個港口,推動東盟成為重慶最大的貿易夥伴。

  重慶走向世界,世界擁抱重慶。

  當前,重慶正加速重構長江經濟帶的開放版圖:國內的機械設備、汽摩配産品、電子産品等由此通過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運往中亞、歐洲、東南亞;國外的礦石、農産品、機電設備等抵達後,再由此沿長江分撥至全國。服務國家戰略,鏈動全球市場,重慶不斷彰顯內陸開放新氣象。

  奮進再擊槳,江河共潮生。當巴渝大地唱響的這首“長江之歌”匯入世界文明交流的“大河交響曲”,我們相信,重慶蓬勃向上的希望在這裡,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的契機在這裡,中國式現代化的夢想在這裡,人類美美與共的未來在這裡!(記者 唐琴 重慶瞭望 鄭鈺瀟)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聯繫方式   電話/傳真:023-68386677   投稿郵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