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跨越兩百萬年的文明對談 2025龍骨坡遺址學術研討會在渝成功舉辦
2025龍骨坡遺址學術研討會現場 攝/向君玲
巫山龍骨坡遺址
當歷史的長河奔涌兩百萬年,人類文明的星火始終在歲月深處熠熠生輝。巫山龍骨坡,這座歷史長卷上的遺址,宛如鑲嵌在華夏大地上的文明活化石,以其獨特的歷史厚度與文明密碼,成為傳承長江文化的重要篇章。
溯文明之源,探文化之根。9月17日下午,由巫山縣人民政府、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長江文明促進會共同主辦的2025龍骨坡遺址學術研討會在重慶悅來會議中心順利舉辦。來自法國、馬來西亞、土耳其等9個國家的專家和北京大學教授夏正楷、王幼平,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萬波,武漢大學教授李英華等60余位國內學者共聚一堂,圍繞“龍骨坡遺址的發掘、保護與利用,東亞人類起源與演化”等課題深入探討。
碰撞思想、深入對話,共話傳承、共謀發展,盛會如約而至。
多項關鍵證據為“巫山人”正名
有望實現人類早期文明重新溯源
從“巫山人”出世至今,圍繞著“它”是猿還是人,一直都有著不斷的爭議和質疑。今年是龍骨坡遺址發掘40週年,此次研討會上多項研究成果發佈,讓人類早期文明有望實現重新溯源。
“巫山龍骨坡遺址經過5輪發掘研究取得多項成果,其出土的遺物包含齒化石、石製品、活動面、動物群等,相比其他地方出土的史前人類遺址地層清楚、時代可靠、內涵豐富,由此折射出龍骨坡遺址是東亞地區時代最早、內涵最豐富的石器文化之一。”黃萬波表示。
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侯亞梅、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吳雁分別對龍骨坡遺址第三、第四、第五階段發掘和成果提出了有力佐證。
“前三階段的發掘與研究表明,龍骨坡遺址是一處時代古老、內涵豐富、發掘與研究潛力巨大的早更新世早期遺址。第四、第五階段的多項發現則為講好龍骨坡的故事注入更多血肉。”吳雁表示。
首先是脊椎動物化石,在遺址內共發現諸如更新大靈貓、巫山劍齒象、山原貘等在內的3個新屬、25個新種,更為罕見的是遺址內還包含超過50%的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屬種;其次是五輪的發掘中,共計發現各種石器3000余件,分佈在18個文化層,這説明巫山人曾反復在龍骨坡活動,並持續了很長時間。
而目前發現的疑似巫山人的活動場面自下而上有4處,呈現的內涵主要是動物骨骼、石器和骨器。尤其是最頂上的一個活動場面,在8平方米內堆積了40多個節肢骨,所有骨體的外部結構未見食肉動物的咬啃痕跡或流水的沖蝕痕跡,反而出現的是砍砸痕跡,且發掘出土的動物骨骼上有疑似人類加工行為。
“‘巫山人’生活的年代,也在這5輪考古發掘中得以最終確立——距今200萬年至250萬年。”黃萬波表示作為“龍骨坡文化”的主人,“巫山人”為“亞洲可能是人類起源地之一”的觀點提供了重要依據。
多維度研究為“龍骨坡”畫像
推動史前遺址系統比較研究躍上新臺階
“遺址和出土材料延長了華夏大地的歷史軸線,但其存在的不確定性與爭議不容忽視。這需要我們帶著開放的心態,通過新遺址、新材料的發現,多學科研究和現代科學分析,努力解決相關爭議破解重大的科學難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道出了此次研討會的另一個重要成果。
此次研討會群賢畢至、專家雲集、智慧交融、思維激蕩,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學術盛宴。
學術報告環節,北京大學教授王幼平以《華南礫石工業的再思考》為題做分享,從礫石石器出現和走過的歷程,強調了早期石器與人類演化的密切關係,以及石器從出現到發展再到多元化的演變,為龍骨坡遺址研究理解舊石器時代提供了新思路。“龍骨坡3000余件石器出現就證明了這一觀點。系統化、高數量、完整發展過程的石器存在,是龍骨坡遺址符合有人類存在、長期活動的有力依據。”王幼平表示。
同樣填補龍骨坡遺址研究空白的還有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保羅·拉米。他提出用交叉學科來分析遺跡化石中記錄的古生物學和古生態信息,將糞化石作為代用指標了解遠古世界。
這一思路讓他在龍骨坡遺址第十三層化石層展開科學考察,取得重大發現——該區域15個考古方格中,有10個發現了豐富的糞便化石,初步鑒定出自豺、鬣狗和劍齒虎3種史前食肉動物。
“研究提供了確鑿證據,證明該區域遺跡動物群、植物群豐富,氣候適宜且環境優越,這些證據均支持‘龍骨坡是東南亞地區一處化石寶庫’的觀點,間接支持了‘巫山人’出現合理性。”保羅·拉米表示。
臺上專家觀點新穎、侃侃而談,新方法、新路徑、新觀點、新論斷推動了中國史前遺址系統比較研究再上新臺階。
除此之外,本次研討會還發佈了《龍骨坡遺址發現發掘解析圖鑒》《龍骨坡遺址研究論文集》兩本專著,為進一步研究提供重要文獻支持。
傳承應用為“新時代”添彩
讓源遠流長的長江文明再添新力
作為東亞地區迄今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遺址,龍骨坡遺址為揭示人類發展進程、實證三峽地區百萬年人類史提供了關鍵依據,對於追溯長江文明的源頭、豐富長江文明的內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長江文明傳承發展的密碼,也是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長江密碼。”研討會上,中宣部文藝局原局長劉漢俊作《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長江密碼》報告時,帶領與會人員溯史而上,重新“打量”長江。
他表示,歷史遺産是長江的文化家底,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長江密碼蘊含其中;賡續日新、立新求變,是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第二組長江密碼。同時,長江密碼,在於應時順勢、借勢造物,開放包容、和合共生。
“此次研討會正是希望通過對人類早期文明的溯源,喚醒更多人對文化根脈的珍視,讓古老文化的精神價值賦能現代社會發展。”據巫山縣委主要負責人介紹,本次研討會必將進一步打破學術與大眾間的認知壁壘,讓“巫山人故鄉”的故事從專業報告走向大眾視野,吸引人們來到巫山進行一場“觸摸遠古文明的尋根之旅”。
下一步,巫山將進一步整合資源,以“申遺”為牽引,強化系統性保護與整體性展示,深化價值提煉與國際對話,積極推進世界文化遺産申報工作,努力將這一璀璨瑰寶打造為彰顯華夏悠久歷史、融合人類共同價值的全球性文明新地標。將以“科研”為核心,加強與國際權威機構、國內院校的務實合作,匯聚國內外專家學者、科研精英,加大考古發掘與研究力度,攜手攻堅人類起源、文明演進等重大課題,力爭早日獲取關鍵實證、凝聚“巫山人共識”,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及全球文明研究事業貢獻重要力量。
同時以“活化”為抓手,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聯合打造涵蓋奉節興隆洞遺址、建始直立人遺址、秭歸玉虛洞遺址的區域遠古文明文旅集群,推動文化遺産與文旅融合、數字技術、鄉村振興戰略深度融合,讓長江文明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劉欽 龍搏 圖片除署名外由巫山縣委宣傳部提供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